大明崇祯年间。

看到这里。

皇太极一阵恶寒。

怪不得天天都有人反清复明。

这个慈禧。

连崇祯一半的骨气都没有啊。

人家大明财政都崩溃成这样了。

那李自成都快打到北京了。

崇祯愣是没说一个和字。

更不要说什么割地赔款了。

但凡他们大金运气差点。

连关内都进不了。

皇太极万万没想到。

他们大清到最后。

居然连明末都不如。

这让一向自负的皇太极很难接受。

......

文字盘点继续。

「列强撤军两月后...慈禧带着随从万人,行李三千车....拉着大包小包。」

「画好美美的妆...从西安出发。」

「一路上游山玩水,四处拍照,历经三个月的时间回到了满目疮痍的北京城。」

「饶是慈禧再怎么喜欢作妖。」

「这一刻的她也必须要承认。」

「大清的灭亡....仅在朝夕之间了。」

「想要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她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可笑的是。」

「当初是慈禧亲手终结了载湉的改革。」

「而如今被列强狠狠地抽了几个巴掌,清醒之后....却又不得不拿出载湉的新政重新进行改革。」

「面对国内越发激烈的民愤。」

「慈禧接受了国民所提议的“君主立宪制”。」

「开始提高百姓和百官的权力,进而分散“帝王”的权利。」

「得知了这个决定。」

「载湉没有任何表示。」

「继续狗带。」

「反正君不君主,立不立宪,跟他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都是傀儡皇帝,有什么区别?」

「能多娶个媳妇还是咋滴?」

......。

东汉末年。

汉朝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看到载湉的遭遇。

有一股颇为熟悉的感觉。

他觉得金榜上的话说的没错。

君不君主,立不立宪。

跟载湉有个毛的关系。

都是傀儡皇帝。

就和他一样。

大汉的丞相是董卓。

还是李榷和郭汜。

又或者是曹操。

对他而言。

没有任何区别。

反正都是傀儡皇帝。

他能怎么办呢。

看到载湉的遭遇。

又联想自己的处境。

刘协悲痛万分。

不由得感叹。

“刘皇叔啊...你创业这么久了。”

“怎么还没半点声音啊。”

“你什么时候能接朕回去做董事长啊!”

......。

大明。

朱棣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君主立宪制。”

这是什么制度。

看字面意思。

好像是瓜分帝王权力的一种制度。

看到这。

朱棣就有种不详的预感。

要是进一步削弱皇权。

那些个文官们还不翻了天?

皇权削弱之后。

天下的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ŴŴŴ.BiQuGe.

谁能扳得倒他们?

......。

「君主立宪,以及许多制度的改革之后。」

「华夏开始进入一个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更加的类似于宋,元,明,清之前的朝代。」

「凡事不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

「而是要和大臣们商量着来。」

「但又不完全属于皇帝和大臣共治。」

「君主立宪制,在皇帝和臣子之间,加了“民主”二字。」

「是属于百姓,官员,帝王确立相关法律,三方共治的一种制度。」

......。

大唐。

看到这里。

李世民觉得这个“君主立宪”好像不错。

但是他可不敢轻易尝试。

此时的大唐。

还是关陇集团的天下。

他要是想搞改革。

估计马上就有内乱。

......。

大明。

刚刚还在疑惑的朱棣瞬间清醒。

原来君主立宪是这么个意思。

确立了法律之后。

三方共同遵守。

但这可能吗?

谁会愿意放弃自己的特权呢?

要放朱棣身上。

他是不愿意的。

那些当官的肯定更不愿意。

和平民遵守同样的法律。

对于做官的人来说。

怎么可能呢。

有些人为什么做官...不就是因为可以骑在别人头上吗?

......。

大清。

乾隆看到慈禧的改革。

也就是所谓的君主立宪。

瞬间变得哑口无言。

真是无语了大无语。

还好此前经历过慈禧的各种骚操作。

已经麻木了。

否则真不知道又要被气成什么样。

君主立宪制。

这和把权力直接让给汉人有什么区别?

乾隆可以肯定。

这个君主立宪不出几年。

大清就要没了。

......。

大清。

雍正看着所谓的君主立宪制。

并没有什么排斥的心理。

相反。

他还觉得慈禧做的很对。

他在位期间。

就是满汉一视同仁。

才导致国力直线上升。

若是君主立宪真的能够变法成功。

大清国力肯定会上涨。

就是不知道。

大清到时候还会不会在。

雍正叹息一声。

有些担忧。

......。

金榜的盘点继续。

「这一时期,使得清帝国的军权基本掌握在地方地主的手中。」

「虽然在名义上保住了大清皇室的脸面。」

「但实际上...华夏十之八九的军队。」

「清政府已经没有能力再去进行调度了。」

「此时的大清帝国。」

「显得无比的平静。」

「列强正忙着收钱,顾不上再找大清的麻烦。」

「地方官员们正忙着增兵,加强自己的实力。」

「也没什么心情去找清政府的麻烦。」

「这种情况下,慈禧也懒得去自找无趣。」

「大家相安无事。」

「已经六七十的慈禧也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生活。」

「或许是觉得自己先前的所作所为有些落人口舌。」

「会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口诛趣÷阁伐。」

「人生的最后几年。」

「慈禧也做了几件实事。」

「比如慈禧开始在北京兴办学堂...。」

「其中包括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等。」

「并废除了科举制度...。」

「以后大清的官员...多以大学生和留学生为主。」

「开始启用“文凭制”。」

「此后,慈禧又在清华园修建清华学堂(即后来的清华大学)。」

「慈禧的这一举动...遭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

「在对美国的赔款中...美国政府退回相当一部分。」

「用于清政府兴办学堂。」

「置办学堂并没有将这趣÷阁钱完全用完。」

「仅剩的金额,慈禧还兴办专门的“女性学堂”。」

「不得不说。」

「在当时,“女学堂”的兴办是属于跨时代,具有非常纪念意义的举动。」

「此外,慈禧也废除了华夏六百多年以来的缠足陋习。」

「并且正式颁布了华夏禁止吸食鸦片的旨意。」

「但禁食鸦片的政令,有没有人遵守...列强愿不愿意,就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以上的举动之外。」

「慈禧还专门为大清定制了国歌,国旗,国徽,国花等。」

「做完这一切后。」

「慈禧也开始学着西方人享受生活。」

「每天喝着小酒,吃着美食。」

「好不快活。」

「慈禧的一生,也是非常潮流的。」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御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