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声呼喝,到将高卧在船舱内的高起潜吓了一跳,待听到是喊开船,忍不住骂将一声,却又重新躺倒在那卧榻之上。

且不得他心羡张伟之富,满心盘算着要在下船伊始,入台之初便给张伟一个下马威,好生威逼一番,然后大打秋风,满载而回。他数年来在外监军,那卢象升清廉自守,属下诸将亦都是凭着军功上来,各人哪有什么银子奉承他。哪象那王承恩、曹化淳、王坤等人,在京里威权赫赫,那些个百官大臣,哪个不捧他们的臭脚?只怕几年下来,各人少说也捞了几十万两银子在手里。这高起潜回京之后,凭着立下的所谓"战功"在皇帝面前邀得宠幸,与王承恩等人一同将那王坤排挤出京,发配至凤阳看守重修皇陵。正在春风得yì

之际,准bèi

在京大展拳脚之时,却被皇帝派出京师,前来台湾公干。他自然不敢违拗皇帝的令旨,心里却对张伟满怀怨气。此时又见了张伟如此豪阔,更是打定了主意,要在台湾大干一票,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也。

待船行入海,此时正是春季,海上波浪正小。台湾又派来好大官船,行驶起来甚是平稳,那福建巡抚派来的千户引领着几艘破烂流丢的明朝水师舰船紧随其后,不过两三日功夫,官船便已行至台北港口之外。

"兀那汉子,快将饭菜送进舱来!"

跟随高起潜上船的伴当自然是他身边听用的小太监,还有那一众绵衣缇骑随身保护。这起子人漫说在地方,纵是在京师天子脚下亦是横行冲撞惯了。寻常百姓纵是躲之不迭,就是那文武百官公候外戚,等闲亦是不敢招惹。这起子人在这船上,除了小心侍候高起潜外,对着船中水手仆役当真是颐指气使,动辄喝骂。便是那为首的台湾小吏,穿着藏青官服,头顶乌纱小帽,却也被他们如奴仆一般使唤。好在定是那宁南候有过交待,这伙子水手官员,对这些人一个个恭谨无比,哪怕是挨上两脚,亦是笑脸相待,不敢违拗顶嘴。几天下来,将自高起潜以下诸人侍候的舒服之极,惬意无比。此时虽是台湾港口已近,眼瞅着午饭时间将至,船上每日照例送到各人房内的饭菜却是踪影不见,不但高起潜等的着急,便是那些小太监脸上亦变了颜色。

"嘿嘿,船上只带了几天的饭菜,这几天各位爷们浪费的多,现下已是一粒米也没有,钦使大人并各位军爷,还是等上岸之后再用,如何?"

那叫饭的小太监骂了一句,却见眼前原本恭顺异常的仆役脸上已变了颜色,只怕若是再骂,必将对他饱以老拳。心里又怕又惊,忙回舱禀了高起潜,不免又添油加醋一番。

高起潜却并不在意,此时台湾将尽,他满心盘算着如何对付张伟,哪里有心管这些小事。更何况属下人什么德性,他当然是心知肚明。当下将那小内监撵将出去,又唤了几个体已伴当太监,将崇祯御赐的尚方剑及钦差印信取将出来,又换了衣饰,略整仪容,端出天子幸臣,钦差大人的架式,一步步行出舱来。

因见那小吏笑嘻嘻站在舱前,高起潜皱眉道:"怎地还不进港?"

"钦使老爷,港内船只众多,一时安排不及,您看,现下不是正让里面的船只让出航道来么。"

皱眉凝神一看,却见眼前的港口内黑压压聚集了几百艘大大小小的商船,将港口内塞的密密麻麻,若是不调整航线,这艘大船哪里能挤的进去。正在心里暗暗吃惊,既吃惊于台湾之富庶,却又不免将大敲一笔竹杠的心思又坚定了几分,至于心里预先设定好的银子数目,自然也不免又抬高了几分。

正盘算间,却听得港内响起数声号炮,将他唬的一惊,定睛一看,却见眼前已是露出一条航道来。却听得身边侍立的那人叫道:"开船,进港!"

虽觉得这人的声音举止已不复初始那般委琐模样,反到是在呼喊时有着一股自信及刚强,不象是个寻常小吏,到似一名常在敌军阵中冲杀的将军。狐疑地向那小吏一看,却已是来不及细看,船已近港,不过一会子功夫,便已驶至码头。

听得岸上隐约可闻的鼓乐之声,高起潜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心道:"这张伟礼数到是周到的很。"

却又板起了脸,向随从各人令道:"上岸吧!"

他一摇一摆带着从人鱼贯而行,由搭起的跳板登上码头,身后各人捧剑、端印、执钦差关防,紧随其后。其余伞、牌、瓜、棍、叉、槊依次相随,眼着他上岸而去。

"呸,一群挨杀的货!"

一群人得yì

洋洋登岸而去,自然听不到船上众水手的骂声。由张瑞扮的小吏横了诸人一眼,却亦是忍不住笑道:"也罢,让他们得yì

几天。待大人一声令下,这起子混帐都免不了一刀。大家伙和死人生哪门子气。"

各人正在嘻笑间,却见那高起潜昂首而行,由张伟亲自上前迎了,上了官车,向着台北城内而去。

待行到张伟府邸之外,高起潜一路上见了台湾情形,已是惊诧莫名。他不论到何处,总以为北京是天子脚下,帝都所在,当然是大明乃至天下最繁华之地。现下见了这台北模样,虽然城池规模不如北京,却无论是街道、房屋、环境,皆是比北京更加繁盛豪华。

心里正自惊讶,却板起了脸向张伟道:"宁南候、龙虎将军张大人,请接旨吧?"

明朝历来传旨,大抵是派绵衣卫校而行,此时以高起潜这个太监传旨,各人心里一想要向这个阉人下跪,心里各自是老大的不舒服。张伟肚里暗骂一句,心里却知dào

此时尚不是翻脸时候。因笑道:"末将这便接旨。"

说罢率史可法、何斌、何偕等人依次跪了,听那高起潜宣旨。待崇祯训斥告诫张伟的圣旨一宣完,张伟因是待罪之人,便将头顶冠带卸下,叩头道:"罪臣张伟,谨遵圣命。"

崇祯虽是下令来查,却并无旨意免他冠带,依着皇帝的想头,不过是来敷衍一下,给在京的官员一个交待便是。这高起潜也是没有料到张伟当众免冠告罪,心中慰帖,本想扶他起来,令他戴上朝冠,转念一想,却又冷笑道:"大人既然已经知罪,那么就请在府中闲居,待高某查清了缘原,自会还大人一个清白。"

他一心想着勒索金银,从官船到台北,一路上又是颇受尊敬。这些太监与寻常人不同,你越是敬他,他越觉得你软弱可欺。至于象卢象升那样的君子,平时对他不假辞色,他虽是恨,却是无法折辱。此时张伟一副唯唯诺诺模样,看似软弱之极,台湾又是富庶之地,这般的大肥肉不想法儿狠咬一口,真可谓上对不起天地,下对不起自已了。

因见张伟神色委顿,赤头跪于地上,那高起潜也不叫他起身。径自向张伟身后跪地的身着七品文官服饰的史可法问道:"你可是台北知县史可法?"

史可法虽然已做了三年多的台北知县,初时不过是摇头大老爷,近年来张伟对他越发信重,他又不同于寻常书生,一肚皮的迂腐之见。此前的学术之争,到也令他眼界大开。张伟又知dào

他能力超卓,便令台湾政务署将一些庶务交与他处置,事务办的越多,对台湾的感情亦是日增,对张伟的敬佩亦是一日大过一日。此时见张伟被免冠斥责,他不知dào

其中就里,只觉朝廷处置乖张,甚是不平。再加上明朝读书人对太监皆是反感之极,魏忠贤前鉴不远,崇祯在初时罢各地监军太监之后,却又重新对太监信重有加,此事当真令他极为愤nù。见了高起潜趾高气扬模样,心中更添反感。只是钦差迅问,他却不能不答,勉强一叩头,答道:"下官正是台北知县史可法。"

见他一脸呆板,答话的语气亦是亢强奋然,高起潜在肚里暗骂一声:"又是一个死硬的臭书生。"

太监与儒生当真是死敌,史可法看他不顺眼,他看史可法却亦是一肚皮的不爽。只是事关大计,却也顾不得许多。便扬着下巴令道:"我便歇在你的衙门里,今日晚了,从明日起,你随我一同四处巡视查探!"

史可法心里别扭,却又不答不应道:"下官自然遵令,只是鄙衙门狭小的紧,只怕钦使住不舒适。"

高起潜连连摆手,尖着嗓子道:"为圣上办事,要什么舒服!"

说罢由一群太监及绵衣卫护卫,一群人也不管张伟等人如何,自顾自的令史可法带着去了。

何楷等人亦是不明张伟打算,早就气的脸色发白,那何楷道:"大人,我好歹有个进士身份,有上奏建言的资格,我这便回去,上书为你辩冤!"

台湾官吏大半是张伟任命,却没有何楷的资历,虽一个个气恼无比,却亦是无法可想。只看着张伟神色黯然入内,一个个都是惊慌无比。这张大人虽然有时强横的不讲道理,各人都需拼了命的做事。却是不需拍马,不需钻营,只要踏实做事,年底考功时自然少不了功劳情份,俸禄自然亦是内地官员的十数倍。再加上各人都知dào

台湾富庶都是因张伟的功劳,现下不知朝廷如何处置于他。各人虽不信拥兵十几万的张伟会老实就范,却又忍不住想:"若是大人被调走,朝廷派一伙子贪官污吏过来,只怕不消一年功夫,这台湾就破败的不成模样了!"

各人都是心里担心,要寻大佬们打听个就里,却见何斌等人早随着张伟入内,各人茫然四顾,见这府邸四周高楼林立,那些个繁华商铺门前熙熙攘攘尽是奔忙的人群,心中均是担心之极,唯恐一旦张伟被免了官,则此地盛况不再。

且不提这些官儿一个个在府外悬心,张伟自带着一群心腹手下由仪门入内,进了那大堂之内。别人也就罢了,那刘国轩脾气火暴,虽然这些人迟早免不了吃张伟一刀,却忍住骂道:"这些混蛋王八蛋,还好大人不是那愚忠的傻官儿。若是一切听他们摆布,皇帝要怎样就怎样,看那王八蛋的模样,当真是能把咱们给剥了皮。"

张伟先是不理,命下人送上一顶纱帽,轻轻戴了,方向他笑道:"不要焦燥,他们还能有几天的命。"

又冷笑道:"平日里一个个神气活现,道我如何的不好。现下让这些混帐们在台湾横行一下,让全台上下知dào

朝廷是怎么个章程,到时候才知dào

厉害!"

他们计较已定,汉军自有张鼐刘国轩等人稳着军心,那高起潜也不会蠢到入军营内胡做非为。至于台北全城,则任他们做为,只待弄的天怒人怨,到时候再出来收拾残局。

待汉军诸将退下,何斌方向张伟问道:"志华,其实咱们在闽粤间早有准bèi

,此时便是直接杀了这些人,祭旗起兵,岂不更好?"

张伟摇头道:"你有所不知。这人是最贱的生灵,你待他越好,他越是不知好歹。这些年我在台湾惮精竭虑,创下这个基业,其间辛苦谁能知晓?现下台湾生齿日多,品流复杂。各人都安享太平之福,内地苦况,各人听听也就罢了。谁知dào

那些义军是被官吏所迫,实则也就是让皇帝苦害,方才造反?你看那些辽东来的汉民,初来之时得了许多好处,一个个感恩戴德,对我称颂不已。这才多久,一个个便生出了许多异样心思。什么台南不如台北富庶,我偏于闽人而轻辽人。而闽人最早随我,更加的骄纵!现下不少原来随我来台之人发起家来,眼界广了,野心却也大了。我虽然是有靖安司随意侦辑逮问,却是无法遏制人心的贪欲啊。再加上那些儒生一个个口说指划,好象一个个都是治国奇材。也好,我这次就让圣明天子的家奴们来治一治他们,让他们知dào

厉害,其后能变的老实一些,也未可知?"!####!第六十一章伐明(三)

高起潜至台已是数日。他也不嫌台北县衙门简陋,就这么着带了一群亲随卫士宿于后堂,连日来审核台湾帐目,传唤一众官吏。一言不合,就在县衙门大堂打板子问话,自吴遂仲以下,鲜有屁股不受罪者。

这一日他一早便从坐堂,派了一众太监和绵衣卫校下去办事。自已又传了汉军诸将问话,虽见各人脸色铁青,却仍是不管不顾。因见刘国轩黑口黑面,却偏生就看他不顺眼,因问道:"当日琼州海匪为患,是你带兵平了匪患么?"

"是。"

"匪兵数目多少,何人为首领,家乡何处,因何为匪,又因何攻拔琼州?讲来!"

见刘国轩垂首不答,高起潜便冷笑道:"我知dào

你们骄纵惯了,不把朝廷律令看在眼里。我却偏要触一下你的老虎屁股,到看你是不是当真有那么豪横!"

说罢令道:"来人,把这军将带下去,打五十板!"

将令牌掷下,自有几个绵衣校冲上前去,将刘国轩一把摁倒在地,也不顾他反抗,就这么着拖将出去,在堂外行刑。

堂内汉军诸将听的真切,那板子噗噗打在刘国轩身上,竟然一下重过一下。绵衣卫乃是明廷行廷仗的好手,别说小小台湾的将军,就是文武大臣也不知dào

打死过多少。原本在台湾势孤,各人心里还有些忌惮,开始时不肯下死力打,因刘国轩倔强无比,板子落在身上却始终不肯喊叫求饶,各绵衣卫校心中发起狠来,那板子打的又急又重,待五十板打完,刘国轩已是晕迷过去。

汉军各将又急又怒,却又知dào

张伟决定放纵不理,任凭高起潜等人施为。若非如此,开始时高起潜也不过四处查看,问问话就完。因见张伟等人退缩胆怯,这死太监反到嚣张起来,不但打了文官,此时武将亦难免遭他毒手。各将心中凛然,唯恐在战前被他打的卧床不起,误了战事,那可是得不偿失。是以刘国轩虽然被打,他的知交好友并一众属下却无人敢出来求情,也只得各自咬牙罢了。

因见各将一个个垂首低头,一副恭顺模样,高起潜心中大乐,心道:"都说宁南候如何豪强,手下将军士卒如此敢效死命,今日一看不过如此。"

心情大好之下,便向诸将笑道:"一群混帐行子,朝廷都敢不放在眼里。不打的你们屁股开花,想来是不知dào

利害!今日且到这里,来日我再传你们问话,若还是敢有欺诈不实之言,一个个都如那刘国轩一般处置!"

说罢拂袖道:"都给我滚!"

诸将含羞带气的一个个步行出去,心中都是恨急。那些个下级军将不知张伟意思,只道是大将军果真怕了这太监,现下汉军又被这阉人如此欺凌,连龙骧卫大将军都被打的晕迷,心中又急又气,一个个便欲去张伟府中,去寻他诉冤。

却见刘国轩张开眼来,向各人斥道:"大人现在正在府中闲居,你们去寻他,是让他背黑锅么。都给我老实点,扶我回去便是。"

他挣扎着站起身来,扶着两名军将,向身边各人笑道:"这龟儿子,打的老子又痛又麻,好在我熬好身子骨,这几板子打不跨老子!"

只然还在说嘴逞强,却急忙一瘸一拐扶着属下速速离了此地,唯恐那死太监突发奇想,又将他们叫将回去,再来一通板子,那可当真要了老命了。

汉军军人尚且如此,至于那些寻常小吏,商人、农夫,一个个更是被高起潜折磨的要死,除了没有打出人命来,只怕这几日残废在他手下的便有数十人之多。各人向他进贡献上的金银古玩,海外奇珍,已是在县衙后堂装了满满一屋。那史可法早便看不过眼,好在自已身为正经的朝廷命官,又是一穷二白,无甚可勒索的地方,是以一见高起潜在前堂问案,他便躲在一边,图个耳不听为净。

他想躲个清静,却不知dào

自已正在张伟算中,已是入了局的人,想脱身却是想也休想。

这一日听得前堂又是鸡毛子乱叫,显是又有一帮子平民百姓被逮问到堂上问话。史可法听的气闷无比,却又无法前去劝阻。他一个小小七品文官,钦差恼将起来,用尚方剑斩了他脑袋又能如何?也只得一个人闷声大发财罢了。正郁闷间,却见那吴遂仲青衣小帽,静悄悄由偏门溜进后堂。

史可法诧道:"遂仲兄,你屁股上的伤好了么,怎地还敢过来此地?"

吴遂仲成日忙的脚不沾地,此时已是熬的又黑又瘦,加之又吃了板子,神情看来甚是萎顿,却咪着眼向史可法笑道:"这钦差大人一来,台湾的诸般公务都已被停,我闲着无事。好在这大人看在我又老又瘦的份上,加之还有点身份,只打了二十小板,两天歇息下来,已无大碍。因大家心中惶恐,委我来寻你探探消息。上行下效,高太监拼命捞钱,他的属下却也好不到哪里,送了一锭大银,便放我进来了。"

说罢又笑道:"此处说话不便,请宪之兄虽我出去小酌几杯,畅谈一番,如何?"

史可法尚在迟疑间,却已被他一把拽住,半拖半拉的拖出门去。那守门的绵衣小校早得了贿赂,见他两人大摇大摆出来,却也只是视若无睹。史可法想起高起潜的均令,什么小心门禁,闲杂人等不得靠近云云,此时却又是这般光景,当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不禁向吴遂仲苦笑道:"上行上效,高大人如此,下面的小校也是如此。天下事要交给他们来办,只怕不消几年,弄就的天下无人不反了。"

吴遂仲嘿然一笑,答道:"太监军校如此,难道读书人又好到哪里去了?钱龙锡、熊文灿收受贿赂刚坏了事。周廷儒对了圣意做了首辅,我家大人早派人过去送礼,只怕也没有不收的道理。首辅阁臣如此,下面的官吏又该当如此?算来大明开国两百多年,不贪的官儿能有几个?这可都是读圣贤书的儒生呢!"

史可法默然不语,吴遂仲的话虽是直白,却也是凭文而论,并无不实之言。比起张伟在台湾以制度防贪,以廉政署不归于任何衙门统制,单独办案,台湾自何斌以下,无不受其约束,却是好过明廷抓住贪官就剥皮,却是只凭人君好恶,没有制度。台湾对肃贪如此重视,再加上高薪、考功记过都是依着律令秉公而行,是以台湾官吏之廉高效,却是海内第一。

因向吴遂仲笑道:"这也是你阁下的功劳。张大人定下规矩,到底还需人来执行。"

吴遂仲却故yì

叹一口气,延揽着史可法上了一栋酒楼二楼,叫了酒菜,方向史可法笑道:"只是好光景要到头了。那周廷儒虽是首辅,却是刚刚上任。当此风头浪尖上,他又能如何?朝廷只怕是要剥了大人的军权,革职闲住啦。"

史可法此时不过是底层小官儿,哪里知dào

这些上层阴谋诡诈的事,一听之下顿时大急,睁大了眼怒道:"这也太过混账。大人谋琼州一事还要勘查,怎地就这么着做了决断!"

"嘿,高太监只怕是持了帝命方如持胡闹吧,不然的话,他怎敢如此胡做非为?"

"听说何楷兄正在具折封章,要力保张大人,我虽不才,亦有上奏之权,我这便回去,给朝廷上表,在事情未明之前,不可妄议剥张大人的职权!"

吴遂仲看他一眼,却摇头道:"表章无用,朝廷不知台湾就里。就你和何兄两封奏章,抵得甚用处?"

史河法涨红了脸道:"依着你的意思,又该当如何?难不成就坐视不理不成?"

"到不是这个意思。复甫兄已从台南过来,他到是想了一个法儿。"

"愿闻其详!"

"依着复甫兄的想头,现下在台湾的举人进士委实不少,只是有不少闲居在家,没有为官。若是以何兄、宪之兄,还有台南的王忠孝知县,再能联络黄尊素、黄道周这样的前任京官,再加上吴应箕与复甫这样的举人,咱们凑上几十人,联名上书,为大人辩冤,这便叫公车上书。诸位心怀天下,应该不会顾忌身家性合,不敢联手吧?"

见史可法一脸为难,知dào

他虽愿意,却对说服其余儒林大佬颇感为难。只是这史可法乃是东林大佬左光斗的地子,在黄尊素等人面前颇能说的上话,虽然那黄尊素等人对张伟施政颇有些不满,但亦是心服台湾是有治世之象。此时高起潜等人在台湾胡做非为,这些人原本就仇视阉人,此时再有信重的弟子前去添上一把火,则不愁大事不成。此时史可法心存犹豫,想必也是对张伟攻打琼州一事也有些怀疑,如若不敢,想必此时已是连声应诺。

因退而求其次,又笑道:"若是觉得辩冤太早,到不如联名上书,将高太监在台湾的不法情事上奏皇帝,请求令换人手,前来台湾调查。宪之兄,这可该没有的推脱了吧?再有,也可先齐集众人,一起去县衙门会见高太监,你那几位老师都是清流名儒,又曾做过京官,求他不要胡做非为,静待朝廷指令,这也可以暂保台湾全境平安,宪之兄意下如何?"

话已说到这个地步,史可法已知此事不是出于吴遂仲的意思,想来必是张伟拟定的自保之计。公车上书给朝廷施加压力,就是不能调换高起潜,这高太监想必也会有所收敛。平平和和完了此事,张伟则自然还是朝廷的雄藩强镇,镇守东南保一方平安。

想来想去,都觉得此事利在朝廷,利在台湾百姓,因此振衣而衣,向吴遂仲抱拳道:"敢不从命?这便去寻那几个老师,年兄,一同商议!"

说罢也不顾吴遂仲劝说,连酒也不饮,便直身而起,匆匆下楼,直奔那黄尊素家而去。一路上但见那些绵衣校尉鲜衣怒马,四处骚扰良民。别说是遵守张伟的台湾律令,就是连明朝的法令也没有看在眼里。这几日来,不但是城内遭殃,就是四野乡民,也多有被绵衣卫校尉们骚扰拷掠者。这些人用起刑来,可比在堂上打板子更加阴狠毒辣,什么烧烤、夹钉,骑木驴,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施用起来甚是方便,常常几个校尉窜到人家,立时就将这些酷刑用将起来。直到得了钱财,或是拿了口供,这才洋洋得yì

而回。有那美貌妻女的人家,还需家中女人赔上身体,方能被放过。

待史可法赶到黄尊素家中,却正好这大儒聚集众知交好友,门生弟子,数十人聚集在黄府之中,正在长吁短叹。这些人避居台湾之后,因其身份地位,不但没有赋税徭役,便是等闲的争执亦是台湾官府代他们解决,全台上下,谁人不知张伟甚重读书人?是以虽然政见略有不同,他们到也乐的平安快活。此时高起潜入主台湾,不但是寻常百姓遭殃,便是这些名儒们亦不免被骚扰祸害,好在各人都大多是举人进士,有些身份保着,到也免了皮肉受苦。只是听得邻居百姓被那些朝廷的绵衣卫校尉们祸害,间或甚至有小太监带队毒害百姓,各人听在耳里,当真是感同身受,如遭酷刑。

明朝读书人虽然已是腐朽不堪的多,到底还是有正义感。东林党便以天下自诩,以关心明务,兼济天下为念。是以当年左光斗,杨链都是因多管闲事被阉党迫害致死。更有苏州五君子,当年因上书言魏忠贤之非,被逮问之日,苏州数万百姓*相救,就正是因这些儒生肯为百姓说话,敢于对抗权贵的原故。

此时看着原本的乐土几天间变为人间活地狱,各人自然要聚集在一处,议论商讨办法。正没理会间,那史可法匆忙赶到,将吴遂仲的意思向诸人一一道来。

那黄尊素看一下周遭各人的神色,还未说话,却听那黄道周将腿一拍,大声道:"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样的事情,吾辈读书人岂能不管?"

黄尊素待他说完,又与高攀龙交换一下眼神,两人虽觉是被张伟利用,却也是无奈何,便一齐郑重答道:"既然如此,咱们现下就去台北县衙!"!####!第六十一章伐明(四)

所谓书生意气,自然就是冲动起来不顾一切。原本就群情激奋,待史可法一至,更加是火上浇油。明朝儒生与太监原本就是死敌,没事都要互整一番。此时这起子太监宦寺祸乱台湾,却比当日在北京祸乱天下更令这些儒生看的真切。

当下各人计较已定,一个个攘拳揎臂直奔台北县衙门而去。说来到也怪,他们甫一出门,便有不少百姓听得风声。各人这些时日简直如入阿鼻地狱,此时听得这些进士举人老爷们要去寻钦差论理,自然是一个个跟随景从,以壮声威。

待各人奔行到县衙门附近,身后已是聚集了数万百姓。台湾百姓比之内地不同,这些年来张伟虽然是以严制台,但从没有冤枉勒索百姓的事。当年的台北巡捕营官兵若是有了错处,只需至法务署告sù

,则没有不准不查的道理。一旦核实,无论是谁敢无端苦害百姓,必受重惩。这几日来高起潜一众人等苦害百姓,各人原本以为只是查那张伟是否有反迹,却是与已无关。谁料整个几百名太监及绵衣卫士四处拷掠,只要相对了眼,看出是有钱人家,哪管你和张伟是何关系,有无沟结。一顿拷打下来,就是让你卖了你亲娘都嫌晚,哪里还有什么道理可言。到得此时,各人方知这皇帝御用的走狗当真不是耍的,那高杰算的了什么,亏自已平日里畏之如虎。

这县衙外边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各人此时如同有了靠山一般,吵吵嚷嚷聚众大骂。这几天的冤气当真是受的太多,那些苦主虽不敢来,那亲朋友好却在这队列之中,此时不痛骂几声,更待何时?酒壮英雄胆不过是托词,最安全最壮英雄气的,自然是躲在人身后大骂几声。

那把守县衙外围的绵衣卫诸校尉远远见了人群涌来,那年轻的还不知好歹,有几个老成的却知dào

当初苏州市民打死传旨校尉,保护东林大儒的往事。后来虽是斩了五义士,到底当场有不少校尉丢了性命。好汉不吃眼前亏,绵衣卫不管如何的如狼似虎,以几百人抗几万人的壮举却也是想也没想。当下各人急步暴退,紧闭四门,立时派人至后堂请高起潜的示下。

这高起潜这几天虽已是捞了不少银子,却一直没听到张伟动静,心中愁闷。却又不知dào

如何是好。他动静已然闹的极大,林林总总用拷打的办法搜罗了不少证据,张伟却不来与他接洽商谈,他却也不能公然跑到张府索要贿赂。正在烦闷的当儿,那当日送他来台的小吏却登门求见。按理,以他这么一个小小吏员的身份,断然不能见到钦差大人的面,不过此时高起潜苦于台湾各层官吏无人来投靠,心中正自纳闷,急欲打开缺口,无奈之下,便下令命人传见。那小吏一溜烟跑将进来,刚刚给高起潜行礼完毕,两人正待说话,却听得外面人声鼎沸。待报信的绵衣卫跑将进来,一五一十将外面情形说了,那高起潜却已是吓的呆住。

因见他慌张之极,一时间竟然手脚颤抖不止,口张眼斜,浑然不知dào

如何是好。张瑞扮做小吏前来,却正是为此事。心里鄙夷一番,却张口向高起潜笑道:"钦使大人莫慌,外面不过是几个儒生闹事,众百姓借机闹事,只需将儒生压服,那些个百姓手无寸铁,又有何惧?"

高起潜尚未答话,那些个侍立在房内的绵衣校尉立时同声道:"话不是这样话!万一激起民变,几万人拥将进来,踩也将咱们踩死了。唯今之计,只有寻宁南候派兵前来弹压,如若不然,只怕民变一起,咱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张瑞冷笑道:"偏你们知dào

民变可怕!那又为何四处苦害百姓,骚扰地方!"

见各人脸上变色,他却又和颜悦色道:"辛苦了这些时日,钦使大人还不是想逼宁南候就范。若是此时去求他前来弹压,岂不是前功尽弃?若是张大人言道民变可畏,要钦使大人交出几个绵衣卫出去给百姓们发落,嘿嘿,那才是死无葬身之地呢!"

房内各人听他说的有理,细细想来,只怕张伟多半会让高起潜交出几个替死鬼出去。若是将别人交将出去,消弥了这场大祸,各人自然是千愿万愿。可是看着高起潜的眼光乱射,只要被他看到的顿时都是害pà

之极,唯恐自已运交华盖,被交了出去替死。是以各人将心一横,齐声向高起潜道:"这厮说的甚是有理。咱们几百名健壮兵丁,纵是打将起来,又怕个鸟?请大人发令,咱们这就杀将出去,除非是宁南候公然派兵造反,不然这些个百姓能吃住几刀!"

高起潜听的心动,便欲发令。却又听张瑞言道:"诸位军爷,这话说的不对。百姓跟来不过是看个热闹,若是各位就这么杀将出去,不是给了张大人以派兵的借口?万万不妥。"

"你说来说去,左右的道理都让你一人说了,你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见各人暴躁,张瑞却仍是不急不慢,笑嘻嘻道:"各位都是廷仗的好手,用刑的行家。那些个书生都是退职官员,又有何惧?由大人升堂,斥责他们聚众闹事,图谋不轨。出尚书剑镇之,不服者斩。当堂用仗,打的他们哭爹叫娘,一个个丑态百出。那些百姓见了这些人如此,一个个心都寒了,却又哪里再敢闹事?"

他说的甚是有理,高起潜转念一想,已知此事可行。这些书生儒士最是愚忠,让皇帝打的屁股开花仍是山呼万岁。此时自已代天出巡,手持尚方宝剑,堂上放着钦差印信,这些退职的文官哪敢反抗?他们乖乖受仗,那些百姓又怎敢闹事?便是闹将起来,自已有绵衣校尉,还有那些护卫的福建官兵,几百兵官兵弹压起来,又有何惧?便是张伟,也失了借口前来。

想到此处,已是下定了决心。霍然站起,阴着脸令道:"各人都随我去前堂,命那福建派来的千总带着兵在两厢护卫,一有不对,立时出来保护弹压!"

堂外聚集的众清流儒士早已等的不耐,却突然见县衙正门大开,大堂上黑压压站了满满当当的绵衣校尉,那原本县令的座上,正是高起潜端坐于上。各人正自犹疑间,却听到堂下一校尉喊道:"钦差大人有命,宣各位先生入内叙话。"

黄尊素当先而入,史可法紧随其后而入。其余黄道周、高攀龙、吴应箕等人紧随其后,再加闻讯赶来的何楷及其弟子,一行数十人浩浩荡荡昂首直入,直趋入内。

因见各人昂然不跪,高起潜也不打话,命人将天子剑及钦差关防印信捧至堂前,方笑道:"我知dào

各位都是君子,不肯向我这阉人下跪。不过我代天出巡,现下是钦差身份,各位看不起我,可就是冲撞皇上,诸位先生,可要想仔细了。"

他洋洋得yì

说来,把皇帝这顶大帽子压将下去,却由不得各人不低头。心中虽是恨极,这些个一心来兴师问罪,与高起潜理论的众儒生却在开头便被人压下了气势,不得不一个个跪将下去,向那些代表天子权威的物件行三跪九叩之礼。待他们舞蹈跪拜完毕,那黄尊素正欲说话,却见那高起潜将脸一板,喝道:"诸位先生大半是进士出身,至不济也是个举人,难道不知dào

朝廷律令?聚众谋反,该当何罪?"

不待人回复,便又尖声大骂道:"亏你们读圣贤书,一个个以忠义自诩。你们回头看看,带着这些百姓前来威逼钦差,这便是你们的忠义!混帐王八蛋!"

他一嘴的京片子,是因其在信王府中做小太监时经常上街,将北京人骂人的话学的极多,是以现下说起来又急又快。此时又打定主意要先压服这些顽固的书生,是以如此说话,压根根本不给他们辩白的机会。

因见各人都听的目瞪口呆,高起潜狞笑一声,喝道:"我原敬着各位是朝廷命官,不与各位为难。想不到各位竟然觉得我可欺,跑到我门上来搅闹来了!来人,把这些犯官及他们的随人,一同拖到堂下,仗责!"

史可法此时方回过劲来,忙大叫道:"你敢!诸位先生皆有功名在身,哪容的你如此放肆!"

"嘿,你竟是打量你是个知县,我不能怎么着你么?哼,我朝自开国以来,在午门打死的文官不知dào

有多少,户部尚书大吧?嘉靖爷曾当庭打死过户部尚书薛祥,你一个小小七品官儿,算个屁!我现下就免了你的官职,你且同他们一同受仗,待我回京禀报了皇上,再行处置!"

他一声令下,早就准bèi

在旁的绵衣校尉们一拥而上,将一众瘦弱文人拖将出去,扒下袍服,就这么当众露出屁股来,各人虽是扭着身子反抗,却哪里敌的过这群如狼似虎的校尉。不过一会功夫,校尉们将众人全数制服按倒在地,有喝骂的,便塞住嘴,领头的一声令下,那板子已是高高扬起,劈里啪啦的打将下去。

高起潜初时听得各人惨叫,眼看那县衙之外的百姓们群情激愤,心中一寒。却见那小吏侍立在旁,一副镇静自若模样。他便将心略略放定,冷眼再看,却又见众百姓虽然是激愤异常,面对着晚晃晃的刀枪,却是无人敢动一下。因见各人崇敬的大儒有被打的鬼哭狼嚎,鲜血四溅,那心软的便慢慢流下泪来,那胆肚的不过斥骂两句,那胆小的已是移动脚步,悄无声息的溜之大吉。

"果真如此!"

高起潜心中慰帖,便知dào

若是没有人成心鼓动,只怕就有几十个校尉,便能将这几万百姓制的服服帖帖。向那小吏微微点头,又令道:"不必再打。这些人心比天高,身子却是柔弱的紧,没的打死了他们。"

见各校尉停住了仗,立在一边喘气,便又皱眉道:"将他们抛出去,堂外站的近的百姓,都给我乱棍打走。"

虽见那些儒生们被抛将出去,被人扶起,勉强支撑着落荒而逃。那些原本气壮山河,前来一同助阵的百姓被校尉们的棍子一阵乱打,各自发一声喊,一个个溜之大吉。不消一会功夫,这县衙之前已是再无一人。唯有散乱一地的零散衣物、鞋袜,乱纷纷丢在地上。一阵阵尘土扬起,几条不知何处跑来几条野狗,在地上乱嗅。

高起潜此时心中大是得yì

,做太监的生理残缺,连带心理亦是变态。见了适才的大场面,高起潜只觉手心背上全是热汗,整个人如同水捞出来一般,身子疲软之极,心里却是舒爽异常。因向那小吏赞道:"你叫甚名字,见识当真是不凡。"

又问道:"你来帮着我,不怕宁南候为难么?"

张瑞淡然一笑,答道:"小人姓林名瑞,此次相帮大人并无他意,只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意思。张大人在皇上那里并不受信重,眼看着以后日子难过,我又何必在他这里吊死。大人可就不同,现下正是皇上眼前的红人,小人跟着大人,也只是图谋个光宗耀祖罢了。"

他若是说上一通大道理,这高起潜反道是要疑他。如此这般直通通说来,高起潜却点头笑道:"说的是。千里做官为发财,你有这个想头也不会错。待此间事了,我带了你离台回京便是。"

却也不理会张瑞的道谢之辞,因又低声问道:"别人也就罢了,这宁南候该当如何处置?"

"钦使大人身负皇命,全台谁人敢抗?适才情形大人也是见了,还不是要怎样便怎样?以小人看,大人不如传唤宁南候来讯问,那宁南候一慌,自然什么都肯了。"

"甚好,就这么办!"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