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14年8月中旬

第一次、第二次战败后,洪承畴彻底冷静下来,他认为不应该再由监军、太监和建虏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战术;

他总结了经验;

他认为最大问题出在对这些官军不认识、不了解和当时有些着急;

王朴等作战能力太差,搞坏了整个战局;

首发&:塔>-读小说

洪承畴想起了曹变蛟、白广恩、吴三桂、马科四人,就他自己看来,在这蓟辽防线上,最勇猛的属这四人;

但他对前三人有恩,了解最多,用起来也最得心应手;

从军部发给各地的军情消息上,他也知道辽东如今的状况;

他为辽东取得的战绩感到惊讶和震撼,也为周铉的失踪感到叹息和可惜;

如今,他顾不上辽东那边的战况了,他需要为自己考虑;

于是,他向朝廷发出了请奏:承认首战失利,但目前军情稳定;他请求调曹变蛟支援,并承诺以死来保护皇上和京城的安全。

毫无疑问,洪承畴是大明官僚体系里一个聪明、能干、做事圆通的人;

否则,也不会当初在围剿农民起义军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更不会在短短的十年多一点时间里,毫无背景情况下,成为一位官至二品的封疆大吏;

历史上,洪承畴在满清入关后,帮助满清几乎扫平了半壁江山;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接下来,洪承畴不想再让自己的脑袋挂在别人身上了,他找来监军、随军太监和五位总兵,决定如下:

其一、大同总兵王朴担任后勤官,从宣府那边运送粮草,保证军粮绝对的充足与安全;

其二、白广恩、唐通负责进攻;杨国柱、朱国栋主要负责防守;

其三、稳扎稳打,既然建虏是兵骄将傲,那就不断诱敌深入;

同时,洪承畴向大家通报,他已经向朝廷申请曹变蛟支援;

有了曹变蛟的加入,肯定能够赢得胜利!

众人原来担心接连二次的失败,会导致朝廷责罚,如今的安慰和保证让他们重新充满了信心。

至此,军心大振!

监军、随军太监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

再战败,他们也有很大的责任,说不定一起掉脑袋;于是,他们不再插嘴插手了。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京城,乾清宫

洪承畴再次兵败的消息已经传送到了兵部和崇祯皇帝;

奏报中,洪承畴指出兵败最主要原因是官军不听指令,大同总兵王朴私自逃跑;

洪承畴请求调用曹变蛟,并誓死保卫皇上和京城;

崇祯皇帝的心中,对洪承畴的能力和忠心还是非常认同的;

洪承畴围剿流寇接近十年,基本上都是胜利;

每次围剿流寇、拱卫京城等,他都是圆满完成任务。

正因为如此,崇祯11年,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

为了京城安全,同时也因为崇祯皇帝没有合适、有能力的人选,崇祯皇帝心里决定,如果没有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会答应洪承畴的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

朝廷官员们听到再次战败的消息,一个个胆战心惊,纷纷问兵部破敌之道;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但此时的都察院,不顾局面,再次弹劾了洪承畴;

但众官员没有将此当回事。

兵部尚书陈新甲提出调宁远城的曹变蛟总兵驰援京城。

其他默默不语的官员都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建虏这么容易杀入大明、甚至到了京郊?

但是没有答案,大部分官员只是认为只是暂时的兵不如人、将不如人。

第一战就取得大胜,更进一步验证了“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人的想法,这大明官军真是不堪一击!

阿济格回来还不断嘲笑大明官军如何地菜,一冲击就完蛋;

带头大哥“多尔衮”哈哈大笑起来!

接下来,他们计划向京城方向移动,一直到京城外围,离永定门只有10里的距离;

这个地方地势开阔,易攻难守,能够威慑到京城,更能阻止大明官军援军;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这次来京城,“多尔衮”还准备了3门火炮,准备攻打城门;

多了不容易运输,不好搬运;

以他21世纪的思维,如果好用,3门就够了。

能够破门、破城墙更好!

不能够破,也没有关系,反正肯定能够引起混乱。

此时的带头大哥“多尔衮”完全陷入了“做皇帝”、“打下京城”的狂热中,忽略了真正的入关目标,更降低了军事敏锐度。

基于21世纪的思维和这次轻易入关,他心里更是敲定了大明官军不堪一击。

第一次伏击失败后,洪承畴仍旧派出了大量的夜不收收集信息;

当得知建虏往西行军,准备靠近京城时,他马上开始行动起来。

这次,他在顺义与通州之间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此地离建虏的大军只有50里,离京城有约70里;

塔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