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不仅仅是河北东路的安抚使,除了龙图阁大学士等虚衔,他还兼着监察御史,权力大的吓人。

杨正快步走到门口,对着包拯躬身说道:“下官杨正,拜见包龙图!”

“不用多礼,老夫现在是平民百姓…”

包拯伸手扶起杨正,挪揄着说道。

“呵呵,包公说笑了,里面请…”

杨正尴尬的说道,伸手虚引着包拯往里面走去。

既然包拯是以私人身份来的,气氛就融洽了很多,杨正虽然年轻,可状元却是实打实考出来的,包拯虽然没有见过他,可同为读书人,包拯对真正有才学的人从来都很喜欢。

而不论是在前世还是在大宋,杨正对包拯都是心怀敬意的,影视或者小说甚至史书对包拯的记载或许有出入,但包拯的刚正不阿却是实实在在的,杨正来到大宋的这几年,听过太多包拯的事迹。

曹佾不喜欢文官,就像文官也不喜欢曹家这样的勋贵一样,但对包拯,曹佾虽然不喜欢,却不会去否认包拯的德行,关于李用和联合边军将领走私钢铁,曹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包拯。

“这是晚辈无意间发现的泡茶,包公尝尝!”

在书房里,杨正把包拯迎到了茶桌旁坐下,亲自泡了一杯不放任何佐料的绿茶,放在了包拯面前。

“哦?清和还懂茶道?”

包拯端起杯子,闻着有一股奇特的香味,轻轻的喝了一口,淡淡的苦味在口腔里蔓延,苦味过后,又有一丝甘甜,让人神清气爽。

“好茶!”

包拯衷心的赞叹道。

“包公为何会去榷场?”

杨正好奇的问道。

以包拯的身份,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关注一个小小的榷场,而且这个榷场还是赵祯点头的,像包拯这样的人,杨正相信赵祯不会瞒着他,甚至可能连所有的计划都不会瞒着他。

“老夫只是担心清和你经验不足,榷场关系到我大宋和契丹的贸易往来,也会影响两国的关系,不可轻率,”

包拯语重心长的说道。

“包公说的是,晚辈也想从瀛州府衙抽调官员去管理,可晚辈不敢相信他们,只好找了些借口让管家去管理榷场。”

杨正苦笑着说道。

“这是为何?”

包拯奇怪的问道。

“晚辈初到瀛州之时,瀛州的官仓里竟然连几千石粮食都没有,束城大灾,连赈灾的粮食都没有…”

杨正无奈的说道。

包拯脸色越来越难看,杨正继续说道:“而后我查了账本,才发现这几年官仓的粮食全部被人用各种名目变卖,我当初只办了提点仓草场的官员,弄回来了一部分粮食,其他人没有动,但也不敢再用。

包拯知道问杨正为何不动其他人而只是办了一个仓草场提点,杨正虽然是一州之长,但通判的地位并不比他低多少,甚至某些方面的权利还隐隐超过知州,杨正只能上报河北东路衙门。

很显然,杨正没有上报,只能说明杨正对河北东路衙门也不是很信任。

片刻之间,包拯就得出了这么多信息,让他欣慰的是杨正能跟他说这些,显然是觉得他是可以信任的,一方面又对河北东路的状况感到担忧。

河北东路是大宋的北方屏障,他之所以还兼着监察御史一职,就是因为朝廷对河北东路的某些官员的作为感到不满。

这些官员在河北东路串通一气,即使是他亦感到十分棘手。

而最让赵祯愤怒的原因却是河东一些将领向契丹走私生铁等违禁物资。

大宋和契丹虽然已经和平了几十年,但每年的岁币仍然提醒着赵祯,两个国家依然是敌人,不管是对文官还是武将,赵祯对他们都是大方的,俸禄丰厚,各种赏赐也毫不吝啬,每年赵祯仅仅是赏赐百官就要花费上百万贯,不可谓不大方。

官员在地方上贪一点,赵祯是可以容忍的,毕竟有几房小妾要养,需要供养几百个使唤的仆人,但走私生铁这样的做法已经超出了赵祯的底线。

皇城司在地方上的密探远没有开封府那么多,只能查到有限的线索,而这些线索就让赵祯把包拯扔到了河北东路。

“清和查到了什么证据?”包拯沉声问道。

“包公稍等…”

杨正站起身,去书房把他整理好的账册拿了出来,放在了包拯面前。

包拯拿起账册翻了翻,一页一页的仔细看,杨正整理的这本账册把苏宽送来的七十二本账册中有问题的地方都标注了出来,包括问题出在什么地方都标注的一清二楚,就这样一本账册,只有帐上有记录,就绝对是有的。

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本从刑州棋村治务二十万斤生铁,只有五万斤进了将作监,其他十五万斤不知所踪。

这些生铁原本的瀛州账册上被用各种名目和手段遮掩了,一般人还真不能搞清楚具体的数字,但杨正却第一时间把这些数据整理出来,为的就是把这个证据交给一个有能力、又有足够权利的人。

现在这些证据在包拯的手上,杨正相信,包拯会好好利用这本账册的。

“清和是从何处得到这本账册的?”

半响,神情已经恢复从容的包拯放下账册,好奇的问道。

“不瞒包公,这些账册原本是通判苏宽送到我这里的,不巧,下官有一个长辈的女儿精通账册计算之法,这才有了这本账册,”

杨正得意的说道。

“当真的胆大包天……”

包拯感叹了一句,随后又对杨正说道:

“这位精通帐务的算术大家不知道在不在河间,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晚辈这就让人去请…”

杨正召过书房外面的使女,让她去把李小曼叫过来。

“清和师兄,找我何事?”

人未到,声先来,随后,穿着家居的褥裙,不施粉黛,鼻梁上架着银色眼镜的李小曼婷婷袅袅的从门外走了进来。

“包叔叔,您怎么也在这里,”一进门,看到杨正对面的包拯,李小曼欢呼一声,快步走到包拯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个晚辈礼。

“清和所说的算术大家不会就是小曼你吧?难怪在京城遇到李兄的时候不见你,原来是跟着清和来河间了…”

“包叔叔,我哪里算是什么算术大家啊,清和师兄才是…”

李小曼不好意思的说道。

“哈哈,李兄一代算术宗师,教出你这么个算术大家也算是后继有人,如今老夫有件事要劳烦小曼,还望小曼勿要推辞…”

包拯哈哈笑了两声,随意的说道,他乡遇故,实乃人生喜事……

“包叔叔言重了,有事只管吩咐,小曼定当全力以赴…”

李小曼乖巧的说道。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