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各大家族的人离开后没有各回各家,而是凑在一起开会。

只是这次来的人更多。

原本参会的只有少数几个大家族,现在他们把旁支远亲、姻亲表亲都一股脑拉了过来。

为首的几个大家族拿出一摞书简,挨个分发出去。

“这是王家那位圣贤随口念诵的文字,被我们家中子弟诵默,你们仔细品读,看看接下来如何做决定。”

被邀请过来的人纷纷打开竹简。

一时间,满屋子都是“妙哇”、“妙哇”的赞叹。

借着这个机会,几大家族将圣贤的要求说了出来。

“我们打算赌一把,拿出家中所有藏书,换取圣贤讲道。你们也都是琅琊一份子,是与我等共进退,还是怎么?”

听到这话,中小家族纷纷迟疑起来。

小家族原本就没有多少藏书,略一思索就同意加入。

赔了不心疼,赚了吃三代甚至三十代。

倒是那些小有家底的中型家族为难了。

大家族冒的起这个风险,就算栽跟头了也能很快东山再起。..

自己不一样。

这些藏书是自己家族向上晋升的底蕴。

有些家族甚至怀疑,这是葛氏、云氏、徐氏等联合起来做局,目的就是窃取自己手中藏书。

想及此处,有人当场放下竹简,“家中还有要事,不能奉陪了!”

立刻又有几人表示退出。

葛氏族长哼了一声,“你们要退出,可以!那么烦请你们彻底退出琅琊地界,永生永世不要回琅琊!”

“什么?让我们退出琅琊?”

起身的人全都震怒。

“我们家族祖祖辈辈都是琅琊人,你凭什么赶我们走?”

“我就在琅琊不动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要动粗吗?那就试试!”

“大家伙都看着呐,葛氏、云氏、徐氏、颜氏咄咄逼人,他今日赶走我们,明日就能赶走你们……”

“对!琅琊是琅琊人的琅琊,不是他们一家一姓的琅琊!”

几个大家族的人冷眼旁观,几步辩驳,也不制止。

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嘎吱嘎吱”的车轮转动声。

“禀告老族长,葛氏诸脉共筹集书两千一百二十五卷,帛二百五十六卷,另有甲书、骨书五箱半。”

“禀告家主,云氏诸脉共筹集书一千八百卷,帛四百一十卷,另有姜国纸书八十七卷。”

“禀告家主,颜氏诸脉所有书籍筹集完毕!”

“禀告家主……”

屋中,葛氏、云氏、徐氏、颜氏等大家族腰杆越来越硬,气势越来越足。

反倒对面,那些中小家族全都气息微弱,更有人悄悄坐了回去。

葛氏老族长抬手向外一引。

“葛氏藏书,向诸位公开三日,三日后,葛氏藏书将献与王氏。”

“云氏藏书,向诸位公开三日,三日后,请诸位做出抉择!”

“徐氏奉劝各位,不要敝帚自珍!”

“颜氏请心不诚者退出琅琊!一应田宅屋舍牛羊器具,颜氏以高于市价两成接手。”

听到这话,众人瞬间醒悟。

这些大家族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动真格的。

不愿献出藏书,就是不愿与琅琊人共进退,除了变卖家产搬出琅琊,没有第二条路。

有些家族心中盘算着,高于市价两成变卖家产,拿了钱财到其他地方重新置办田产屋舍。

自己,不亏啊!

一时间,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有人慌里慌张跑到外面,如饥似渴的阅读。

有人马不停蹄跑回家中,然后与各大家族交易田产屋舍。

城中的事情迅速传遍琅琊全境,甚至向周边蔓延。

越来越多的人连夜收拾行装,带着干粮往琅琊城。

看书!

他们想看书!

或许,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触摸书籍的机会。

即便看不懂书上的文字,至少也要远远地看上一眼。

然后骄傲的告诉子孙,自己知道书长什么样。

三天时间很慢!

却又很快!

第三天时,琅琊各个家族开始收起书籍。

前来看书的人虽有万般不舍,却还是礼貌地将书放下,并且向收回书籍的人躬身行礼。

有的人甚至跪倒在地,将书简高举过顶,恭敬地奉还。

没有读过的人并不是文盲。

相反,他们都有过简单的启蒙教育,只是无书可读。

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知道书籍的珍贵,知道琅琊各大家族这三天的举动有多么仁慈。

各种书籍被装入箱中,随即搬到车上。

“嘎吱嘎吱”。

一驾驾马车、牛车停在王氏门前,随即,一箱箱书籍往院中搬运。

尾随看热闹的人都震惊了。

“什么?这些书都送进了王氏?”

“王氏?就是那个被田氏灭门的王氏吗?”

“这是怎么回事?葛氏、云氏、徐氏、颜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不仅是几个大家族,陆陆续续又有许多观望中的家族将自家藏书送了过来。

琅琊所有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这件事情中做出了选择,选择了站队。

拒不交出家中藏书的,将会遭到琅琊所有家族的排挤。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卖产业,离开琅琊。

这一点琅琊人自己会瞪大眼睛,无需岳川监督。

此时,岳川和王竞择一起,翻看着院落中的书箱。

“没想到,你们琅琊的文风如此昌盛,家家藏书,而且藏书如此众多!”

“老师所言极是!我也没想到,葛氏一家就能拿出两千卷书!按照他们统计的清单,这一批书怕是要超过两万卷,甚至能达到三万卷。”

这些书必定会有重复。

比如,葛氏各分支在分家时,可以从主家抄录一些名人书籍。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分支的成员对这些书籍进行注解,或者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

这些东西逐渐积攒,就形成了“家学”,这个东西是私密的,绝对不会公开。

家学渊源一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人教版课本,爷爷上学的时候,把自己的趣÷阁记、资料、试卷等整理起来,装订成册。

然后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大伯、二伯、三伯、四叔……大哥、二哥、三哥……

几代人之后,就积攒了几十份上百份学习资料。

后辈上学的同时,又专心研究这些学习资料,只要用心,怎么也不可能考的太差吧?

看着眼前一箱箱书籍,岳川心中感慨。

人教版课本每隔十多年就换一次版本,高考的出题范围也周期性变动。

但是古人科举考试,出题范围基本逃不出四书五经。

贫农子女第一次读书,跟拥有几百年科举底蕴的书香子弟同场竞技,得额外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取得相同的成果?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阅读最新章节。

趣÷阁趣鸽为你提供最快的大周土地公更新,第671章万卷书免费阅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