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风云诡谲,农村生活却相对安宁。在六县童山,那位与落霞现龙相伴而生的周福庆日渐长大。

周宜俊共有三子,长子周磊、次子周福庆、三子周峰。仪佑八年公元224年5月,周宜俊病逝。这一年周磊14岁,周福庆7岁,周峰5岁。没多久,他们的母亲李成枝也因过度操劳而去世。由于家庭突遇变故,三兄弟生活窘迫。好在此时周宜俊的弟弟周宜和辞官归隐。周氏三兄弟将父母下葬后,转而投奔周宜和。周宜和细心教导他们,一心想把他们培养成国之栋梁。

周磊字伯让,眼见朝廷腐败、奸佞横行,对吴朝的统治深恶痛绝,立志推翻吴朝,代之以周。周福庆字仲龙,他在少时看见民生疾苦、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状,心灵受到很大创击,他以救民于水火而奋斗。周峰字叔渊,学习不太刻苦,喜欢研究武学。三兄弟不一样的奋斗目标,为他们以后的道路埋下了伏笔。

在周宜和的教导下,三兄弟的文采取得长足进步。其中以周福庆的成绩最为优秀,出口成章,名扬皖西。他们又拜师学艺,认真研习武功,学习兵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又是周福庆武艺高强,一把青龙刀使的出神入化,连他大哥周磊也自叹不如。

仪佑十三年公元229年6月,周宜和病逝。周氏三兄弟十分悲痛,将他葬于祖坟之中。周磊亲自撰写祭文,以表达对叔父的哀思。在办完周宜和的丧事后,周福庆告诉周磊,自己想外出游学,丰富阅历。周磊很高兴,欣然同意。他也希望弟弟可以多出去走走、看看,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备不时之需。临行前,周磊亲自为周福庆收拾包裹,并让与周福庆同龄的族侄宋宇陪他同行,相互之间也好有个照应。这年9月,12岁的周福庆第一次踏出了六县大门,开始了他的游学之行。

周福庆西出六县,先到了信阳。在潢川县的悦来客栈中结识了16岁的儒士王道均。两人相见恨晚,从中午一直畅谈到深夜,王道均对时局的见解独到,周福庆听得很入迷。随后几天,王道均又带他去拜访各位儒学大家。通过几天的交谈,周福庆感触颇深。他后来曾说道:“信阳会儒士,终身受教!”

10月初,周福庆离开信阳,沿西北方向进入南阳。在桐柏县,街上有两个人正在打架,周福庆上前劝架,方才知晓两人是迫于生计,为争一小片竹林而起的纠纷。周福庆请他们去酒馆喝酒,发现二人性情豪爽、武艺精湛,遂与二人互通姓名,结为好友。这二人分别是马英杰、张经纬,都是本乡的农民。在周福庆的调解下,两人最终同意平分竹林,补贴家用。

游历南阳一个多月后,周福庆与宋宇径直北上,于12月进抵京都洛阳。刚进入南门,他们就被洛阳的繁华所吸引。但是很快周福庆就发现瑕不掩瑜,繁华的背后实则危机重重。各级官吏压榨百姓、中饱私囊,百姓生活负担比较重。当时正值冬季太学应考,周福庆也前往报名参加考试。试中,周福庆写了一篇《肃吏治疏》,辞藻华丽、文笔犀利,文采在众多考生之中脱颖而出,被主考官王轼提为榜首。但当丞相赵炎看到此文时,十分生气。自己统领百官,此人上书整肃吏治,这不是与我为敌吗?他不顾王轼的劝阻,大笔一挥,将周福庆划为不中。周福庆得知消息后,表现的很淡然。反正自己只是来参加一场考试而已,又不是真想做官。此事之后,周福庆对朝廷的最后一丝希望也失去了,吴皇无道,朝纲倾覆只是时间上的事而已。

应考失利只是周福庆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他在洛阳游学期间,又认识了高苏、陈浩、杨泽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投入他的帐下效力,为大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次年2月,周福庆与一众好友告别,启程西入长安,他沿途勘察地形地貌,留意民生疾苦,为后来大周开国后征伐四方提供了指南。两京游学,使周福庆结交了不少文人武士,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也让他看到了吴国君臣统治的腐朽,救万民于水火成为周福庆的奋斗目标。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