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林黛玉一番戏谑,宝钗早已羞急的独自跑到了山坡上的桂花树底下假意赏花去了。(

www.top.)<>

秋风吹来,打落一天的桂子,花雨一般降下,星星点点地扑散到她浓黑的发髻之上,宝钗却只低着头发愣,好生奇怪,往常被宝黛二人讥讽上几句,总觉得心里有些儿隐隐的不舒服,唯独今天,听着她拿自己和贾芸打趣,宝钗却是难得的体味出一丝甜甜的感觉来。

黛玉见宝钗逃走,便也不为己甚,命人掇了一个绣墩,依阑坐着,拿着一根钓竿钓鱼,旁边宝玉黏黏的陪着说话,湘云依旧忙忙的张罗着丫头们的酒席,探春、惜春和李纨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却独在花阴下,拿这个针儿穿茉莉花,只剩下贾芸独自一人坐在亭子里的墙壁前,望着墙上的十二个诗题苦思冥想。

老实讲,他在大学里除了正常的功课,唯独感兴趣的只有戏剧,对于古典诗词之道并不擅长,所知道的也极有限,这会子能背出来也就是那课文中的寥寥几十首,却似乎并没有咏菊的绝唱。

“还真是痛苦啊……”

贾芸喃喃自语一句,一一扫过那十二个刁钻的题目——《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正念道最末一个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响起后世周小天王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

“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贾芸顿时感觉有了一些儿头绪,忙忙的问李纨的丫头素云要来纸笔,铺在桌子上,苦心孤诣起来。

“既然没有能力剽窃名家,那就自己试着写一首吧,最多也不过是被大观园里的诗社除名罢了,自己难道还在乎这些?”

想到这里,贾芸心中略定,拼命的回想着课上老师曾介绍过的古诗的格律平仄,却听得耳边环佩之声叮咚,原来竟是宝钗头一个上去将《忆菊》勾了,紧接着黛玉上前把第八个《问菊》和第十一个《菊梦》也勾了,宝玉又去把第二个《访菊》勾了,贾芸大是慌张,生怕有人勾了他的救命稻草,忙忙的冲上去把最末的《残菊》勾掉,这才松了一口气,回头却见宝钗黛玉两人正对着自己微笑,只是一个满含期待,一个却是略显狡黠-====-

片刻之间,十二首菊花诗都已分配完毕,大伙儿各展才思,顿饭功夫,便交卷誊清,交与迎春,一并誊写在一张雪浪纸上。

李纨邀着众人忙一齐从头看起,正是《红楼梦》原著中的那些名作,其中最杰出的无疑便是林黛玉的《咏菊》、《问菊》、《菊梦》三首,看到最后,却是不同,原本应该是探春的《残菊》,如今却变成了贾芸的新作,众人看来,写道是——

小楼东风夜未央,冷雨轻弹朱纱窗,

翠枝离披叶全无,满园秋意卷金黄,

都言凌霄真君子,何堪北风轻薄郎,

懒起梳妆帖鬓影,为君一夕愁断肠。

湘云读罢,却是第一个叫起好来:

“怪不得宝姐姐如此夸赞,果然心思笔法又与别人两样!”

探春也说道:

“我看最妙的却是颈联,活脱脱将那恼人的秋风勾画了出来,满园残菊,尽皆被他轻薄了去呢!”

宝钗又细细的读了一遍,点头说道:

“我看好的却是最末这两句,明面上两鬓贴的是花黄镜妆,心里却千回百转的不知在思念的哪个良人君子,融情于景,借物生情,此处才是诗眼呢。”

迎春、惜春等也连连赞同,唯独黛玉默然不语,史湘云轻轻的拉了她一把,笑问道:

“林潇湘觉得如何,此诗可堪为入社之投名状否?”

林黛玉纤细的脸庞上微微泛出一丝红晕,第一次正正经经的朝贾芸使了一礼,轻轻说道:

“莎翁之名,果不虚传呢!”

李纨又从头看了一遍,笑着说道:

“芸哥儿这诗虽好,一来做的慢,二来做得少,况且若论风流纤巧,终是要让颦儿一筹,依我之见,潇湘妃子此场为魁,然后方是《残菊》、《簪菊》、《对菊》、《供菊》等,怡红公子的押尾,你可有异议?”

宝玉怔怔的愣了片刻,叹了口气只得说道:

“潇湘夺魁自然是无疑的,稻香老农评的极是,极公。”

众人却知他又被贾芸压过了风头,心中有些郁结,倒也不好意思去讥嘲,还是黛玉悄悄儿的绕到了宝玉的身边,凑在他耳旁低低的说了几句,那宝玉方才露出了一些儿喜色。贾芸看在眼中,不由叹了口气,这两人的一番“木石前盟”,果然是情根深种啊。

突然,不远处的廊上传来了一阵嬉闹之声。循声望去,却见王熙凤的贴身大丫头平儿正在那里和鸳鸯、彩霞、袭人等人玩笑,片刻后,又到了亭子里,李纨笑问道:

“你们凤奶奶怎么走了不见回来?便这么舍不得老祖宗,连离开一步也不肯的?”

平儿忙向诸人禀报道:

“可怨不得咱们奶奶,前儿乡下来的那个打抽丰的刘姥姥又来了,周瑞嫂子正带着在那边屋里等着,奶奶还要去禀告老太太和夫人呢。”

“刘姥姥?!”

听见这个熟悉的名字,别人倒还罢了,贾芸却是又有些小小的激动了一把,虽然不是红楼里的俊男靓女,可是后世说起刘姥姥,只怕知名度并不在钗黛云凤之外的十二钗之下,这个老人精看着被大观园里的男女老生折腾了一把,其实心里却比谁都敞亮,一番的插科打诨下来,捞了多少的好处人缘就不去说了,更特殊的是,他的孙子板儿也在这一趟中和凤姐儿的女儿,也就是正册十二钗中最不起眼的巧姐结下了一段偶然的“佛手”因缘,为日后打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既然来了外客,咱们何不也瞧瞧热闹去。”

这会子,廊子上的丫鬟们也吃的差不多了,鸳鸯听说贾母有事,早就飞跑着赶了回去,袭人、莺儿、紫鹃、入画、侍书、素云等也候在各自的主人身边,一听说有个乡下亲戚来了,纷纷撺掇起来要去看看,那些小姐们今日又是吃螃蟹,又是写菊花,兴致也正高,闻言无不踊跃,一齐朝着贾母的大院子走去。

————————————————————————————

今天居然有60多张催更票,我的那个苍天啊,本来写了2000多字就不高兴了,结果看见了一个冲动又码了一章,阿弥陀佛,各位施主,明天不可如此了啊,^_^,另外,那贾芸的诗是自己的涂鸦之作,好坏不可当真,只是写着玩儿罢了,大家轻点批评~谢谢!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