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策他们住的,离考试的学庙不远。

不过在府城里住着,有一个好处便是。

府城里有打更的人。

等打更的梆子敲过后,屋里的人便全部都起来了。

洗漱换衣,随便吃了些东西。

五个考生,便提着篮子,一路走向学庙。

到了附近,已经看到考场外人头涌动。

他们府城治下有六县,再加上神电卫和军屯子弟。

这考试的人比起县试,人数还多上了不少!

现在是三月份,天气已经不算冷了。

穿着单衣倒是比二月考县试舒服许多。

赵策他们找到自己县排队的地方,老老实实等着传唤。

赵安明和丁文轩几人,也在本县的队伍内。

见过赵策几人,他们都不约而同把目光移走。

低垂着头。

一个县一个县的轮着传唤。

等到了赵策他们的时候,这去往检查的路上,已经能看到不少被丢弃的纸条。

都是一些想着带小抄进去,又半路没胆,扔掉的。

赵策五人刚到检查的地方,就听到吏员的呵斥。

“跪好了!”

“居然还敢夹带纸条进考场,科举考试,岂容你们舞弊?”

赵策抬眼看去,看到进考场的外墙,面对众人,跪了不少的学生。

这些人,都是带了小纸条被搜出来的。

不止要在这里跪一天,后面还会被取消科举资格。

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的人尝试着带小抄进去。

吴学礼看着跪着的众人,吞了一口口水。

出门的时候,他还看了一眼先前李秀才给他押的题。

幸好没有带出来……

五人把报考文书交上去,然后在一旁解头发,脱衣裳。

这次不是在县里,这些官差也不认识他们。

每个人都被老老实实的翻检了一番。

确认没问题后,那吏员便说:“穿上衣裳,进去吧。”

几个人便先把衣裳胡乱披上,然后提着鞋子走了进去。

拿着自己的号牌,到了座位。

赵策的运气不错,位置也挺好的。

把文具摆好后,不少人都趴在桌子上,补了一觉。

过了府试,就是童生了。

以后每年,都是可以直接参加院试的。

若是过不了,那便要从院试从头来过。

府尊崔大人,又是进士出身。

他出的题,自然比张县令一个监生难得多。

等到见到第一场经义文题目的时候,考场不少考生已经心态崩溃了。

崔大人出的题,是一道混搭题。

前半句引用的,是《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中半截。

后半截,又从别的地方截了一半出来。

幸好赵策受后世网络对于八股文的影响,自己自创过很多这种半截半截的题目。

略略思索了一番,便提趣÷阁在草稿纸上尝试破题。

崔大人坐在上首,看到底下不少考生脸上一片青黑。

便知道这题目难倒了不少人。

不过也有不少的考生,开始埋头答题了。

四书义是混搭的题目,五经义,自然也是。

赵策写完的时候,看到也有几个人已经提前交卷了。

看来这学问好的人,哪里都是不缺的。

赵策拿着自己的卷子,也提前交了上去。

崔大人眼皮都不抬的,接过他的卷子。

挥了挥手,示意赵策可以走了。

等赵策走后,他喝了一口茶水,才开始看卷子。

“赵策……”

崔大人微微思索了一下。

这个名字,他倒是曾经听过。

先前他治下的两个县城水灾,那缓解朝廷赈灾压力的人,正是这个名字。

而后。

张县令在京考察时,大计上也写了这人的名字。

崔大人顿时来了兴致,仔细的看起了赵策的经义文。

……

第一天的考试后。

赵策还算勉强正常。

邱书白脸色有点严肃,吴学礼也直接哭丧着脸,说自己估计过不了了。

与他们作保的另外两人,脸色但是如常。

赵策原以为,这第一场考试这么难。

后面两场,估计也会难度不小。

却不想,后面的判论和策问,都比县试简单的多。

县试的策论,写的是救灾。

府试的策论,也写的是与救灾相关的,水利。

赵策想了想,这策问要写的是实在的东西。

他前世的时候,倒是有见过一些分析明清水利的文章。

于是,他毫无压力的把这些内容,占为己有。

对照着唐宋古文的路子,把中心思想往里套。

洋洋洒洒写完后,又检查了几遍。

交卷时,才发现他是最早交卷的。

崔大人已经认得赵策了。

见赵策连续三场都提前交了卷子,不由心中起了一些好奇。

他接过赵策的文章,随意扫了一眼。

随后,眼前一亮。

一个儒生,竟然能写出如此言之有物,能为朝廷所用的策论来?

赵策见府尊大人看自己的文章,看了许久了。

他也就静静的站在原地。

等崔大人终于细细看了一遍后,才有些满意的问:“你就是赵策?”

赵策垂眸答道:“回大人的话,学生正是。”

崔大人观察了他一眼。

高大俊朗,仪表不凡。

三天考试下来,依然面色如常。

一看,就是个好苗子……

取中肯定是会取中的了。

就是这名次,还有待商榷……

崔大人心中对这个年轻人印象不错,于是忍不住想要考校一番。

“本官看你经义文写的不错,八比对句都对得工整华丽。”

“策问也是一气呵成,言之有物。”

崔大人赞了几句后,便问道:“那你可会作诗?”

赵策:“……”

作诗……

他一个现代人,真是不会……

上次中秋节,抄了一首诗,让张县令对自己刮目相看。

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文抄公。

这时候,若是自己又抄了一首诗出来。

这崔大人听见他“抄”的好,直接现场指一个东西让他现做。

这作不出来,岂不是尴尬了?

八股文不考作诗。

经义文取中了,基本便中了。

所以他们这些小学生,基本是不会特意学这个的。

只是越往上,这些杂学的技能越多。

倒是让人加分项就更多。

感觉自古以来,都是差不多......

现在的赵策,老老实实的回答他:“回大人。”

“学生开蒙的时候较晚,后家中父母去世,又守丧两年。”

“去岁才开始正式学的四书五经,一直在准备县试。”

“因此还不会作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