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书院多风雨 第六章:寒窗苦读

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的灯会,一直以来,除了出门赚钱就是拼命读书的刘秀才难得的清闲一次,带着雨清走在色式各样的花灯之间。

“刘啸,你知道我是在哪里遇见你的么?”雨清仰起头,精致的侧脸被花灯映的通红。

“不知道啊,其实我也一直很好奇?”

“去年元宵灯会,我就是在那里遇见的你。”雨清指着不远处的汤圆摊说到:“当时你要买半碗汤圆。”

“啊?那第二天~~~”

“对啊,第二天我就决定把自己嫁给你~~”雨清坚定的看着书生,眼神跟夜晚的星星一样明亮。

“那你还真是勇敢!”书生微微一笑,爱怜的摸摸雨清的鼻子。

“对啊~~因为我是妖怪嘛!”

雨清第一次向书生坦白自己的身份,有一点担心,但是又有一点莫名的兴奋。

“哦,我知道!”书生轻声回了一句,然后轻轻的拉起了雨清的手:“我去过三台山!”

经过一年的相处,虽然知道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能让他亲口说出来那句没关系,雨清还是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甜蜜,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也很好~~~

“刘秀才~~刘秀才~~~快回去~~~你娘好像快不行了~~~”

看着气喘吁吁跑过来的街坊,书生的心咯噔一下,一直以来他都知道母亲患有旧疾,尤其是近半年越发的严重了,可是今天下午的时候,明明看母亲的脸色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否则自己也不会带着雨清出来看花灯。

“抓紧我。”雨清冲着书生轻呼一声。

书生本能的抓住雨清的手,耳边传来疾驰的风声,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变得模糊,等再次恢复视力的时候,已经回到了家里。

“娘~~娘~~”书生声音里已经夹杂着哭腔。

听到书生的声音,床上的老妇人艰难的睁开了眼睛,嘴唇动了动却只吐出含糊不清的两个字:“啸儿~~”

“娘~我在~我在~”书生跪在床头的地上,紧紧的握着老妇人的手,一声一声的回应着。

屋子里慢慢进来了很多人,有王三叔、于四叔、孙二婶、葛大叔、张三哥~~~都是多年的老邻居。

床上的老妇人仿佛感觉到了屋子里一下子多起来的人,使劲抿了下嘴唇,再次吐出两个字:“雨清~~~”

“大娘,我在~~”

老妇人嘴巴努力的在动着,却无论如何也发不出一个音节。

“我娘这是怎么了?”书生无助地看着雨清,又看着周围的街坊。

孙二婶看了看了看床上的老妇人,又看了看雨清,然后试探着对书生说:“刘秀才,我看啊,你娘是想看你把雨清娶过门。”

床上的老妇人嘴角动了动,仿佛是想要笑却没了力气。

“我看是这个意思~”说话的是葛大叔,他叹了口气又冲着雨清接着说道:“雨清姑娘,我仗着年纪大、脸皮厚就问你一句,你愿不愿意嫁给刘秀才,我们都知道这时候让你过门是太委屈了你~~~”

“我本来就是他的媳妇!”女孩清脆却坚定的声音打断了葛大叔的话,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觉得她这样做没有礼貌。

床上的老妇人听到这话,脸上竟然也浮现了一丝红润,竟然也恢复了些说话的力气,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回光返照。

“啸儿,箱子~~~”

书生知道母亲有一口大红木箱子放在床底,但是谁都不知道里边放的是什么,小时候书生问她,她也只是笑一笑告诉他,早晚他会知道的。

箱子打开的那一瞬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里边的东西给惊呆了,那是怎么样漂亮的一件嫁衣啊,大红的缎面、金丝的鹧鸪,就连袖口的挑银忍冬花和裙角的波光流云纹都好像要活了一样。

“早听说刘大嫂家是大户人家,这看来是错不了了。”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

“别管了,咱赶紧帮忙张罗一下,虽说咱都是穷苦人家,讲究不了太多礼数,但也不能委屈了雨清妹子。”张三哥性子最急。

看着大伙找蜡烛的找蜡烛,找喜字的找喜字,书生的心里也多了一丝温暖。

不一会换好嫁衣的雨清重新走了出来,头上云鬓凤冠,腰间环佩叮咚,书生一直以为已经习惯了雨清的容颜,可依旧还是被惊艳到了,他轻轻地拉起女孩的手道:“只是可惜,只有新娘的衣服。”

“你这一身长衫我看就是最好看的。”很久都没有感觉到脸颊发烫的雨清,竟然又有了这种感觉。

“快来给娘看一看~~”书生转身,把换好嫁衣的女孩拉到床前。

“啸儿,扶我起来~~”老妇人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挣扎着要坐起来。

雨清和书生赶紧上去搀扶,恰好这个时候张罗东西的街坊也都回到了小院。一起回来的还有不少其他的街坊,大家都知道这突然举办的婚礼是为了什么。

善良的人们仿佛早已经有了默契一样,笑的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开心。

婚礼举行的很简单,但是全程都是邻居们的恭喜声和孩子们跳着闹着喊:“雨清婶婶真好看~~”

老妇人坐上了正堂,雨清脆生生的改口叫了一声“娘”,敬上去的茶被老妇人紧紧的端在手里,只不过是轻轻的碰触了一下嘴唇也仿佛用尽了全部的力气。

书生的嘴一直使劲咧着,保持着笑的表情,人群里好多人悄悄地回头抹一下眼泪,然后再一脸欢喜的转过头来。

第二天,天还没亮的时候,老妇人终究还是走了,但是从她脸上的笑容不难看出她很满足。

处理完丧事的书生异常的平静,呆呆的看着院子,半晌之后才冒出一句话!

雨清,从今以后,我就只剩下你了!

看到这里,几个小姑娘里紫润和石钦媛早已经哭的不成样子,亢使劲握着小拳头,嘴唇紧紧的抿着,莹涟的表情最为平静,可是眼泪也是流的最快的一个!周边的画面一阵水纹般的波动,白夜扭头看了几个小姑娘一眼,轻叹一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白夜的话中仿佛有一种让人内心平静的神奇力量,众人纷纷从负面的情绪中脱离出来,眼前的画面也重新恢复了稳定。

从那一天开始,雨清便坐在案边,支着头,静静的看着他读书。

书生读书的时候,很是认真,也很是拼命,案前一坐,往往便是一整天,他偶尔会在四书五经中抬起头来,接过雨清递过来的一碗清水,一块面饼,然后冲她一笑,雨清便回他一个鼓励的笑容。

而更多的时间里,书生是无暇去理她的,雨清也从未介意过,她知道书生心里的苦,也知道书生心里的急。

他提笔的时候,雨清为他研墨,夜色来临了,雨清为他掌灯,直到他体力不支伏案而眠,雨清默默给他披上唯一的一件寒衣,待第二天他醒来,稀薄但是温热的米粥已然熬好,摆在了案前。

那些时候的日子过得沉静而幸福,从迎亲那天之后,雨清脱下嫁衣放好,便一直都是粗布衩裙,就连仅能果腹的粗茶淡饭,靠的也是街坊们的接济。

但是雨清很是满足。阳光从小屋的天窗里打下来,她能看清书生脸上细微的绒毛,还有他思考的时候,微微蹙起的眉毛,还有那件早已经泛白,但是怎么看也看不够的长衫。

临近秋闱,书生要去考举人,恰逢杨槐落叶的时节,一川烟草,绿中带黄。几十个街坊站在堤岸上,书生拉着雨清站在舟中,背着他们彻夜为他整理的行囊。

他在客舟中向着岸边挥手,扯着嗓子喊:

“王三叔、于四叔、孙二婶、葛大叔、张三哥~~~待我金榜题名,一定会衣锦还乡!你们一定要好好保重!……谢谢你们!”

说完跪在甲板上,朝着岸边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声音渐远了,小舟也已经随江水而去,成了遥不可及的一个点。善良的人站在原地,久久地望着,堤上的风渐起,落叶飘飞,痒痒地划在脸上。

伸手去抹,才发现,眼泪已经濡湿了双颊。

“刘先生走了~~”

“雨清婶婶也走了~~~”

“他们还会回来的吧?”不知道是谁家孩子的声音。

省城的客栈出奇的贵,身上带的那一点银两根本撑不过几天,两个人索性住在了郊外的破庙里,每天数着算着等待考试的那天~~~~~

九月初七,雨清一大早起来,难得的去买了一斤肉,瓦罐煮熟后小心的切成三份:“今天你要进考房,一考就是三天,一定要吃的好一点,要不然身体肯定受不了。”

“好!”书生嘴角微笑,静静的看着眼前的妻子,心里想着,一旦中了举人,肯定要千倍万倍的补偿她。

书生走的时候,雨清使劲的望着他的背影,只有记得清楚些,才能够支撑起虽然只有三天却然人感觉无比漫长的等待。

白天雨清会坐在破庙的门前,倚在门上,一边无聊的掐着一片落叶,一边望着路的尽头,到了晚上,破庙里点起一盏如豆的油灯,雨清趴在窗前,一边听着头顶上的猫头鹰鸣叫,一边凝视着漆黑的夜晚。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