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已来了许多,三公俱在。

皇子中除了被幽禁的肃王李珑、受伤的李琛李璟,其余也都到了。他们跪在正殿,窃窃私语,时不时起身,去询问穿梭来往的太医和内侍。

高福正端着一盆热水出来,那盆水里放着白手巾,散开红色的血污。

禁军守卫在内寝外,他们佩刀肃立,阴沉警惕。

人人神色肃重担忧,仿佛下一刻,便能听到皇帝驾崩的消息。

不是李璟怀疑的阴谋,是皇帝真的病了。

父皇……

李策在心中默默地念,刹那间五味杂陈。

或许吧,他恨过皇帝。

在皇陵孤苦长大时,在掉入陵墓时,在回京后发现,皇帝会过问其他兄弟的学业时。当他刚刚读懂《四书》,其他人已经在读太宗皇帝亲趣÷阁撰写的《帝范》了。

不解、委屈、自惭形秽。

但是当李策也读到《帝范》,看懂治国之道,明白君王的责任,他心中逐渐生出一丝理解,继而对皇帝愈发敬重。

至于儿时失去的父子天伦之乐,他想着只要留在京都,侍奉在皇帝左右,就不算晚。

可是今日,看他们的模样,难道皇帝……

李策抬步向前走去,心脏缩成一团,原本稳健从容的步伐,有些僵硬迟缓。

千万不要,千万不要。

无论是从臣子还是儿子的角度,他都希望父亲长命百岁。

禁军副统领严从铮拦住了李策的路。

“楚王殿下,请留步。”

“本王要面见父皇。”李策道。

“恐怕不能,”严从铮语气生硬,“皇后娘娘口谕,圣上病重,皇子朝臣和宗室在紫宸殿等候消息,不准闯殿惊扰。”

“那么……”李策环视一圈,问道,“晋王呢?”

“晋王在里面,”严从铮意味深长道,“只有他和宰相能进去。”

“为什么?”

其实也不必问为什么。

他是嫡长子,若皇帝弥留之际传位,他要在身边听旨。

果然,严从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指着地上的蒲团道:“请殿下在此等候消息。”

李策却没有立刻便走。

“禁军副统领能进吗?”他直面严从铮的脸,问道。

紫宸殿内有低微的嘈杂声,几个注意到他们对话的皇子看过来,只见内寝和前殿之间,一身禁军服饰的副统领眉心微蹙,肃然而立。他的对面,楚王李策紧抿唇角,幽深的眼眸莫名有一种压迫感,看向严从铮,等待回答。

他们没有说太多话,可是又像说了很多。

李策要干什么?

闯进去吗?

那些皇子就要起身劝李策回去,便见严从铮开口道:“能进。”

“那便请副统领进去。”李策道。

严从铮有些犹豫。皇后命他在此看守殿门,他若进去,算不算违命?

“就说圣上交代过,要你寸步不离守卫。”李策又道。

严从铮看一眼厚重的帐帘,眼中掠过一丝无畏,转过身掀帘而入。

李策同样转过身。他跪坐在蒲团上,一言不发等待消息。

时间像豺狗在拖拽大象的尸体,缓慢中透着将要力竭的暴躁。李策一直盯着内寝的门帘,许久后,一个眼熟的太医走出来。

那是首席太医,林奉御。

“圣上怎么样?”

“父皇好些了吗?”

许多人围上去,林奉御躬身施礼,示意他们安静。缓了缓,才道:“圣上急火攻心,一个时辰前突然昏厥,经过诊治已无大碍。微臣还要去熬药,不能给大家解释了。”

人群连忙让出道路,林奉御背着药箱离去,经过李策时,对他微微点头。

仿佛有一块巨石从李策胸口移开,他深吸一口气,僵硬的肩头松弛下来。门帘开了。

内侍总管高福走出来。

“圣上有旨,除楚王外,其余臣子尽皆离宫。”

口谕很短,也没有交代皇帝的病情。但既然圣上传出口谕,想必已然大好。

大家放下心,叩首后跟随内侍离去。

从紫宸殿到御街,红色的宫灯再次相连。困倦疲惫又心中宽慰的朝臣偷摸打着哈欠,相互看一眼,窃窃私语。

“谁把圣上气病了啊?”

“听说是赵王李璟,打了二十板子呢。”

“赵王?还是那么不成器啊?”

……

李策上前一步,跟随高福进入内寝。龙床上的皇帝正阖目养神,额头扎满银针,手指放在床侧,指尖渗出血,想必是昏厥时,太医针刺手部十二井穴,进行了放血疗法。

所以水盆里会有血。

晋王李璋跪在床前,正亲自点燃什么药草,一根根地点,让气味不至于太浓,又能不断呼吸到。他的脸上有两道泪痕,时不时看向皇帝,关切又紧张。

“儿臣恭请圣安。”李策跪地叩首,再抬起头时,见皇帝仍旧闭着眼。

他静静等待,跪姿趣÷阁直,不再焦躁难安。

只要看到父皇好好的,他可以一直等下去。

终于,一声悠长的叹息从皇帝口中呼出。他不方便转头,只是抬手对李策示意道:“你起来听命。”

李策站起身,坐在床尾的皇后看向他,说道:“圣上气息短浅,楚王走近一步。”

李策连忙走近。

大病之后,皇帝中气不足,说话断断续续。

“朕病了,”他睁眼道,“为免耽搁朝政、有负先帝所托,朕决意立晋王为太子,监国理政,由宰相和你共同辅佐,如何?”

李策尚未回禀,李璋便已丢掉药草,叩头嚎哭起来。

“父皇春秋鼎盛、尧鼓舜木、至圣至明,儿臣愚昧不堪,求父皇收回成命。”

他“咚咚”叩头,额头很快磕出一片红。

皇帝没有阻止,等他磕完了,才淡淡道:“朕的儿子里,就没有愚昧不堪的。你聪明睿智、孝顺知礼,又乃宗室首嗣,天意所属。此后更要戒骄戒躁、为江山计,友爱兄弟、体恤百姓。监国理政是锻炼,也是考验。你且记得,太子可立,亦可废,莫行乖张之事。”

李璋又推拒了好几次,直到皇后和宰相都开口劝说,他才哭着应了。

皇帝头上的银针此时已被太医慢慢拔去,得以扭头看向李策。

李策连忙应道:“儿臣遵旨。”

皇帝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

“你们都出去歇着吧,”他温和道,“小九留下,朕有话说。”

殿内顿时走得干净。

高福没有出去,他给皇帝多垫了个引枕,让他靠在上面。

“你难受吗?”皇帝问。

“儿臣听说父皇病了,难受至极。”李策老老实实地回答。

“朕是问你,”皇帝的目光中充满审视,“你听说朕立李璋为太子,难受吗?”

李策不假思索道:“儿臣谨遵圣命,无论父皇立谁为太子,都会尽心竭力,匡扶社稷。”

皇帝笑了。

李策这个回答很讨巧,没有对李璋的私人情绪,只有对皇帝的忠心。

“朕听说你跟李璟肝胆相照,朕就有点后悔。当时你们两个打架,朕应该让你去晋王府养伤。朕更希望你同李璋好。”

同李璋好,也就是同未来的皇帝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而现在……皇帝莫名有些担忧。

李策默默地听着,回答道:“儿臣会像对待五哥那样,对待其他兄弟。”

皇帝轻轻颔首,道:“夜深,你回去歇着吧。记得告诉李璟那个混蛋——”

李策猛然抬头,露出紧张的神色,皇帝注意到他的神情,摇头道:“你看,你只担忧他。”

李策被看穿心事,再一次跪下。

“朕是要你告诉他,”皇帝道,“就说朕的病,跟他没有关系,别让他愧疚。他心眼好,良善心软,朕怕他再生了病,影响养伤。”

李策眼中一热,就要落泪。

“还有你,”皇帝又道,“快成家的人了,别动不动就哭。”

李策走出大明宫。

微风吹动他的衣衫,空中传来隐隐的香气,不知是什么花,在早春时节开放。

今日侍疾的人早已离去,御街上空空荡荡,只有一盏灯笼亮着。

提灯的人裹着薄薄的春衫,披风也薄,在露水骤降的春夜站立,等李策步伐僵硬地走出来,慢步迎上。

“思思,”她柔声道,“回家吧。”

……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