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的冬天,冀州在一片安详太平的气氛中平稳度过。

在潘凤要粮给粮要人给人各种开政策绿灯的大力支持下,徐庶忙活数月,赶在年关前将七十万黑山贼尽数安顿妥善。

当然,过程中不是没有遇到过阻碍。

有一些编入新军的黑山贼,在前去边境的半路上潜逃。

被抓之后,一律按军法当众处决,以儆效尤。

有进入世家所属手工作坊和工程营的,贼性不改手脚不干净,被严惩一番丢出去,自生自灭。

同样,有世家子弟管事刻意针对这些人,欲凌人妻女的。

一旦被徐庶抓到,人证物证俱全,该杀的杀,该贬为苦力的贬为苦力。

潘凤甚至亲自出面警告过几个小世家的家主。

还有刻意逃避责任,拒不接收工程营的郡县。

潘凤大手一挥,将郡守县令等主官撸了,换上崔、邢、李、荀四大世家的人。

趁着这次收编七十万黑山贼,他还顺带整治了一下冀州大小势力。

此外还收获了几十万青壮,以及经过磨砺的徐庶。

不得不说,徐庶在主持这件事之前,还只是一个饱读诗书不失任侠意气的书生。

经过几个月锤炼,已然有了几分名臣的模样。

回到邺城向潘凤复命的他,整个人的气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同洗尽铅华的一块美玉。

不过潘凤的想法却是,这次徐庶安顿黑山贼有了经验,下次攻打青州,打下来后,就不愁有人安置了。

另一边,公孙瓒终究因为顾忌潘凤,没有贸然攻打刘虞。

甚至在田楷的建议下,送了潘凤五百匹战马,当这次调解二人矛盾的酬谢。

潘凤收了战马,转手拿出三千石草料作为回礼。

虽然论价值,五百匹战马要高于三千石草料。但潘凤相信公孙瓒更想要草料。

反正他打死不会承认自己不想当冤大头。

不然冀州挤一挤,拿出几万石草料不成问题。

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

刘虞那边就没公孙瓒这么知趣了。

明明潘凤一番好心,却被他当成了别有用心。

非但不领情,反而修书一封,质问潘凤为何插手幽州内部的事。

潘凤只好搬出天子诏书以及征北将军的招牌。

只要幽州一天属于北方,他这个征北将军插手幽州事务就名正言顺。

若不是窥视北方偌大的疆域,他当初何必上表请封这个官职?

等时机成熟,他就把北方四州的州牧,全换成自己手下。

潘凤搬出天子诏书和征北将军的旗号依然没能说动刘虞。

刘虞虽然没再次修书质问或者斥责,却也来了个不闻不问不理会。

总之你说你的,我接话算我输。

公孙瓒那边又饿着肚子嗷嗷叫,三天一封亲笔信哭惨。

潘凤不忍看着打击异族的白马将军饿着肚子杀敌,于是决定以理服人。

他下令驻扎在黑山附近的三万冀州军北上,陈兵幽州边界。

见潘凤真心实意与自己讨论物理服人的刘虞,很快态度转变,按例给公孙瓒拨了一批粮草。

不多不少,够公孙瓒不动刀兵的情况下度过这个冬天。

然而粮草给了之后,刘虞发现潘凤并未下令退兵。

心慌之下派使者去问。

结果得到的消息是,冀州军千里迢迢赶来,也饿着肚子。

你堂堂汉室宗亲幽州牧,怎么能厚此薄彼,只给公孙瓒军粮食?

起码得一视同仁吧。

刘虞闻言气的发抖,正想义正言辞拒绝,结果公孙瓒听说冀州军没退,果断带着大军往范阳移动。

从事阎柔连忙劝刘虞不要因小失大,免得让公孙瓒勾结冀州夺了幽州。

刘虞无奈之下,答应送潘凤三万石粮食,对应三万冀州军。

潘凤收了粮食,麻溜的退军,临走前,还给公孙瓒去了封书信,劝他不要冲动。

做人要厚道,正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既然收了刘虞的粮食,自然要帮他免遭兵祸。

公孙瓒虽心有不甘,但又不敢冒险独自与刘虞开战,学着潘凤,临走前勒索了一批粮草。

总的来说,幽州维持着最基本的和平共处。

……

这个冬天,刚成为陈留太守的曹操同样不好过。

之前一战,不仅损兵折将,潘凤勒索的那些补偿,几乎掏空他从张邈手里接过来的库房。

更让他难以承受的是,一落千丈的声望。

声望这种东西,看着不值钱,可隐含的价值实在不低。

陈留世家因为此事,对曹操的态度慢慢由热情转为冷淡。

毕竟冀州军破城,没少勒索他们。

然而潘凤远在邺城,且实力雄厚,他们怪不到,也不敢怪。

于是只能责怪曹操守城不利,让他们损失巨大。

世家态度转变,更是让曹操对陈留的掌控岌岌可危。

要不是有着曹家和夏侯家的大力支持,以及他及时求和,依然手握重兵,恐怕要连这陈留郡都守不住了。

他原计划以陈留郡为跳板,进而鲸吞整个兖州。

如今反而被兖州刺史刘岱压的喘不过气。

不过刘岱此人,说好听的就是没野心,说不好听的就胸无大志。

并未借机将曹操赶尽杀绝,而是坐视不理。

全然不担心曹操做大之后,会找他的麻烦。

潘凤倒是有那么一点想法,趁着自己实力领先曹操,让这位未来的魏武帝领盒饭。

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没有粮草还穷兵黩武,无吝于自取灭亡。

以后这种机会又不是没有,先忍两年又何妨?

……

和袁绍的和解谈判,一直在来回拉锯。

不过自从潘凤假装同意和解之后,袁绍整个人都放松不少。

哪怕还没谈妥,就过上了没有压力,吃的香睡得香的日子。

起码不用担心晚上睡到一半,潘凤率领冀州军杀进来,自己仓皇而逃,如丧家之犬。

过了几天舒心日子,他开始想起要将田丰和逢纪赎回去。

于是特意交代使者向潘凤提出请求。

直接被潘凤以和解尚未谈妥,袁本初诚意不足的理由挡了回去。

他本来就没想过和解,更没想过放人。

袁绍这边提议让他先展露诚意,放了二人。

潘凤就回让袁绍先给出诚意,把害死韩馥的凶手文丑交出来。

袁绍这边说韩馥之死与文丑无关,但又不敢说是潘凤害死的。

他心里很清楚,这种话一旦说出口,潘凤会立刻拒绝和解,双方非得打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战不可。

可认下这个罪名,袁绍又觉得自己很冤枉。

虽然拉韩馥上城墙是他下的命令,但韩馥实实在在是冀州军射杀的啊。

最后在审配的劝说下,袁绍挑选一名死士当作杀害韩馥的凶手,送到邺城任潘凤处置。

潘凤让人审问死士,审出来是个无名小卒。

故意当着使者的面大发雷霆,说袁本初糊弄他,非但没有和解的诚意,而且用心险恶,声称要兴兵找袁绍报仇。

袁绍得到使者回复,无奈之下让人私下问潘凤,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满意。

潘凤二话不说,把韩钰这块挡箭牌拿了出来。

一句话,我满不满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韩钰公子满意。

如果韩钰公子认为父仇得报,他潘凤绝不多说一句。

审配

反正自己得了好处,至于

除了数百个贼性不改的家伙,被当众行刑以儆效尤以外,大多数人起码有了活路。

在世家的作坊里辛勤劳作养活一家人,总好过一家人饿死冻死山野之间。

徐庶回到邺城

徐庶最近变得很忙,因为潘凤回来之后,让他去做冀州军的军功核查和论功行赏。

这是他来冀州之后,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件事。

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荀谌手底下帮忙,但荀谌处理内政的能力过分的高,所以他除了打杂……还是打杂。

要不是能在荀谌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有着任侠气概的他,早就留下一封书信,拍拍屁股走了。

对了,据说很多新颖的事物,来自于征北将军潘凤。

比如呈批制和票拟制……

以他的智慧和能力,自然能明白这种制度的优越性。

毕竟经历过一千多年的沉淀。

所以等潘凤一回来,徐庶立刻找到他,希望能给自己安排一些重要的事。

因为他想从潘凤这位正主身上学到更多。

潘凤与徐庶详谈之后,大手一挥,将论功行赏这件头等大事交给了他。

不过他说的论功行赏,不止是按照军功发放奖励,而是让徐庶结合这次经历,参照秦汉两朝的军功制,制定出新的军功制。

既能让士兵们心满意足充满动力,又不会拖垮冀州的财政。

军功核查和论功行赏是小事,建制是大事。

严格来说,小到一家公司,大到一个国家,优越的制度才能做大做强。

潘凤本身没什么时间去做,荀谌政务缠身,郭嘉擅长军略,所以才会交给徐庶。

一来智商够,二来闲。

当然,潘凤会抽空将一些先进的理论灌输给徐庶,给他指引方向。

别的不提,光站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数之不尽的牛人的肩膀上,忽悠……教导徐庶,肯定够的。

有一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