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古玩遗憾事

吕涛笑嘻嘻应了一声:“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天哪,这盗墓人这么有学问,应该比历史学家还高吧?”李雪的脸一下子苦笑了起来,心中却没来由的感觉到一阵舒爽。明亮的眸子中寒光闪过。显然吕涛刚才的窥视,分毫没有逃过她的眼睛。

“历史学家?”吕涛苦笑一笑,从古到今,若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个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天良丧尽、用瞒天手段行奸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窃义、小盗窃侯,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离道”之言,真正在那绿林中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做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名声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卸岭其辈或散布天下,或啸聚山林,拜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

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万分的行踪,实不逊于“孙权盗墓”的事迹。卸岭盗墓皆是聚众行事,盗取古冢,历涉险阻危厄,并非仅凭矫捷身手与群盗之力,盗亦有术,卸岭之术流传近两千年。引出许多冠绝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兴衰有数,卸岭力士始于汉代,鼎盛于唐宋,末落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终于销声匿迹,就此绝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字,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两道。如“望”之上法,乃为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观泥痕、辨草色,其间高下,虽是相去甚远,却皆有道,盗墓古术“四门八法”之道,

吕涛将眼神在周围扫了一圈,呼了口气,又轻咳了两声,好整以暇的看着这对姐妹俩。一脸无所谓的自言自语笑道:“盗墓人的学问,是一个综合学术,不仅仅限于历史学,其中包括地理、地质、军事、生物、古生物、化学、天闻等等诸多学科。”

看着地下河对面的洞窟建筑,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一定也和当时盛世的国力有关,远古的石文化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彩。近靠河这边的石壁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螺旋状的化石,这些化石从侧面看仿佛大大小小的螺丝钉它的剖面却是中空的和现在的腔肠动物非常相似。可都是远古时期海洋生物。说明这里的地质结构是由远古时期的海底抬升而形成的。

古人一定是从这里离开这天坑世界的,这一点,吕涛从未否定过。但这些人去了哪里?别说吕涛,就是历学家,也很难说得清楚。从夏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曾有许许多多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无情的现实却注定了他们现在的无声无迹。作为商朝的建立者,商族与诸夏民族一起创造了殷商的灿烂文明,但随着商朝的灭亡,他们不得不面对周人的征服和统治,他们大多数人选择了臣服,最后融进了华夏民族当中,不过仍有一部分了选择了抗拒,其中箕子带领一部分商民安居于朝鲜,建立了箕氏朝鲜,并与朝鲜土著融合,另一部分在商族贵族的带领下陆续北迁,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创造了与商文明有共通之处的印度安文化。

月氏部落原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由于受到刚刚崛起的匈奴帝国的攻击,月氏不得不向西迁徙。此时月氏分为大小两部,西迁的为大月氏。留在故地的为小月氏。小月氏基本上融入羌族当中,而大月氏在匈奴和乌孙的驱逐下展转来到大夏,征服了希腊化的塞种人的大夏国,建立起五翕侯的统治。后来贵霜翕侯统一了月氏诸部,建立起贵霜帝国。帝国的领土不断向南扩展,将退到阿富汗及印度北部的大夏残部纳入版图。3世纪时分裂为若干小国,其中罽宾这个名字到唐朝还能见得到。

匈奴,这个强劲的草原民族曾经是让多少民族闻风丧胆,但也同样成为历史进步的牺牲品。公元前3世纪,冒顿趁着中原的楚汉大战,征服了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起强大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对汉朝保持攻势。但在汉武帝、汉宣帝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分裂为以郅支为首的北匈奴和以呼韩邪为首的南匈奴,而之前的休屠部和浑邪部就已经归附汉朝,成为屏蔽北方的属国。后来郅支单于被陈汤组织的远征军斩首,残部向西迁徙,成为最早进入中亚的一支匈奴部落,而在汉朝扶植下独大的呼韩邪的后人却在东汉初年再次分裂,其中北匈奴在汉军的攻击下最终被赶出大漠和西域(狭义),不断西迁,最终巴尔干建立起了被视为*祸的匈奴帝国,而帝国的后人据说与当地人融合后成为了现在的匈牙利。

作为4、5世纪民族大迁徙的罪魁祸首,北匈奴人一直被指为*祸之源,现在想一下,我们伟大的汉军才是这次大迁徙的发起者,如果没有汉军的沉重打击,北匈奴人就不会西迁,就不会造成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哥特人等被罗马人视为蛮族的民族的大迁徙,并最终导致罗马帝国的崩溃。

越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民族,由于种类繁盛,号称百越。对于其早期的历史,史书上只有星言片语,其最浓重的笔墨莫过于吴越争霸那段恩仇。越王勾践最终战胜了宿敌吴王夫差,成为春秋最后一代霸主,但越国并未因此走向强盛,反而沦为楚的附庸。越人因为没有强而有力的君主,走向了四分五裂,繁多的种类被中原人称为百越。

秦始皇在完成了统一大业后,马不停蹄地又发动了对百越的征服。经过数年苦战,五十万秦军及中原移民主导了岭南这片土地,并设立了象郡、桂林、南海、闽中四郡,百越开始了与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

从远古喧嚣到人去以后的平静,一种强烈的对比,更令人在怀古的幽思里带来一份消逝的空虚。国家的兴亡,朝代的盛衰,都是历史上必然经过的道路。而弱肉强食更是生存上不能勉强的规律。但是一个能够建造像地下世界这样,不论从天文、建筑到哲学。都足以借鉴的古代文明,竟然消失得没有留下任何纪录,让后人参考和学习,那确实是一场文化悲剧,也是人类史上不可补偿的损失。

地面上的散落物,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什么。怎么看,都不难看这些散落物,是在匆忙中遗弃的。从天坑的遗留物来看,两千多年,天坑世界正当全盛期,至少拥有40万洞民,他们掌握了当时先进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能制造出一流的冷兵器。拥有着大量无法考证的历史遗留物,短暂的时间,洞穴帝国消亡了,持续了上千年的地下文明失落了,据口传历史记载的阴谋、谎言等卑鄙伎俩让吕涛推断部族过于信奉异教,追求神圣,使偌大的帝国就此消亡,而真正的原因却一直是一个谜。

成都金沙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于2001年,是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国的都邑,遗址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约6000件,以及大量的象牙、野猪獠牙和鹿角。

而这里出现的散落物人骨,有相互交错叠压成多层放置,也有零散分布,未经加工的象牙,约100根,最大的长度约150厘米,也有大小形制各异的象牙制品。眼前的古人遗留物中没有金器、铜器,这一直是困扰吕涛的疑难重症。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珍贵文物四处可见……

5年前,金沙遗址第一次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出土文物最多的就是象牙。据当时参加挖掘工作的考古成员常怀颖介绍说,当时挖掘出来的象牙至少有数百根,比另一个古蜀文明遗址——三星堆遗址挖掘出来的象牙多出数倍。

大量的象牙出土,再次引起专家们曾经围绕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的争论:一种说法是,这些象牙来自于云南或印度,它们是通过贸易交换而来。但是当人们面对金沙遗址如此众多的象牙时,这些象牙的来源再次困扰着考古学家。

与围绕三星堆遗址象牙来源争论不同的是,这一次,大象本地说占据了上风。而现在成都地区乃至四川境内根本没有野生大象,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是否预示着3000多年前的成都平原气候与现在有较大的区别?

常怀颖介绍说,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距今3000年前后是全球的温暖期,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摄氏度至3摄氏度,而且从文献记载和最新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当时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有大象的存在。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猎取大象的记载,中原地区还曾用象兵作战。

考古专家们大胆推测说,这些情况都反映出金沙时期的成都平原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成群的动物生活其间,这样的生存环境也应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因此金沙遗址发现的这些象牙,很有可能就是本地所产。

迷惑不解又感慨万千的吕涛,将手中的烟蒂弹向大厅浩浩的地下河水,望着水面激起的涟漪快速隐没于波涛。

“吕涛,不打算过河看看?”李梅听到了吕涛那充满得意洋洋的语气,反而更是不屑。从警几年来,久经各类案件的她,对于危险的气息自然很敏锐,也嗅到了吕涛那句话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玩笑。这种骄傲怎么能轻易让她低头。明知吕涛已经不打算继续走下去了,故戏弄着他,似乎在打击着他的骄傲之心。

一不留神的吕涛,一时间没有反映过来。他眼里的光芒一下子消退了,在眼瞳的深处,闪过一丝无奈和痛苦。他强笑着看着李梅道:“以后再说吧。”此时吕涛却是满头大汗,显然异常的疲惫。

“难道你真相信,这一地带是白色野人的地盘?”李梅的心剧烈快速地跳动,一路走来,直到这里,她心里一直都很不安,这多次的探险经历,让她对那些没出现过的,莫名的诡异生物感到阵阵的害怕。而这恐猫之人,实在是太让人没有安全感了。

“你不这么认为吗?”吕涛一开始的脸色还有些疑惑,越是听下去,一张脸越是铁青起来。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不忍看见惨剧的发生。随后叹了一口气道:“恐猫之死,一定是白色野人所为。”

“那你怎么就这么肯定白色野人就住在对付的石窟里,而不是崖壁上的那些洞穴里?别忘了,你在崖壁上的那个洞穴里见过白色野人,”李梅的口气虽然很尖锐,但很快恢复了冷静,做了一次深呼吸后,见吕涛的脸色有些担心,于是又安慰道:“算了,你若不想,咱们就回家吧?”

大厅中明亮的火光印在众人身上,所有的影子都拉得老长。烛光晃动,人影也跟着晃动,这里的气氛顿时说不出的压抑。

地上的零乱的各种古人遗物四处可见,叫不上来的一些残骨就好似卧在地上休息。吕涛用战术手电在它身上仔细的照了照,除有一些永不风化、腐烂的佩带饰品外,没有了任何的研究古人为何离去价值。找了半天,心中不由的有些气闷,看来刚刚走过的那条隧道,一定通往某个神秘之处……

看着、看着,一只奇特的头盖骨化石,引起了吕涛特别感兴趣,上下翻腾了好几次后非常肯定的对姐妹俩说道:“这就是两百万前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并兴奋的用手指着头盖骨告诉姐妹俩这是大熊猫的牙齿,这是它的鼻子,这是两个眼窝,整个头骨化石保存得十分完整。他的表情比看到一只活的大熊猫还高兴:“西南地区曾发现了很多这些大熊猫化石,但是以前发现的都是单个的牙。大熊猫的头骨很完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大熊猫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大熊猫的起源、演化是极为珍贵的。”

李梅探过头来看了一眼,在她记忆中,只听说过有拿骷髅做装饰品的,还没听说过有玩骨头的。疑惑地问道:“是值钱,还是有研究的价值?”

吕涛嘴角叨着烟儿,看了一眼李梅,脸上挂着玩味的笑容回道:“两者都有……”

中国历史上,大熊猫是一种传奇色彩浓厚的动物。古人留下的史料中,有很多关于大熊猫的记载。据《史记.五帝记》中记载,在四千多年以前,黄帝率领自己的部落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大胜炎帝及其部落,取胜的秘诀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大军。在三千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也明确记载着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给皇帝进贡的珍品。当时的人们认为貔是一种像虎豹一样威武的猛兽,他们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样勇敢,连军队打仗时都打着“貔”和“貅”的旗号,以震军威。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把大熊猫记述得诡秘化了,竟然认为大熊猫牙齿锋利,能够嚼食铜铁,把它们叫成“食铁兽”。

“老公,你别告诉我,远古时期的古人,也有玩古玩的爱好,”李雪点点头,装做恍然大悟的样子一语双关地问道。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