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气真跟许恒预测的差不多,到了夏季雨水真的开始下了,这个时候抢种耐旱作物成为要事,毕竟这么多人,全靠许恒养着,他可养不了这么多,得赶紧把粮食种出来。

官府组织流民开荒,整理夏收绝收的土地复种,许恒安排指导的方式让许多老百姓惊奇,因为许恒让百姓在田里里同时种植玉米和大豆,进行套种。

这种方式就是玉米扩大行距,中间种植大豆,这样可以有效利用阳光,同时大豆可以改善土壤,为玉米提供营养。

许恒为啥想这个方法呢,一是考虑到复种得用那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大豆肯定算一种,可是豆类作为主粮不容易消化,百姓很少大规模种这个的。

另一方面云城这里玉米的种植面积也得扩大,但是种子太少,怎么分就不好说,干脆一块种,利用套种的方式。

因为这个需要一定的技术,许恒特地提前培训了一批农技师,让阿朗亲自作为指导,不过半月时间,这已经分好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

这期间水利工作也没停,只是暂缓进行,这出水河口已经挖通,下面河道也趁着旱情少雨时,提前疏浚过。

下雨后,出水口大开,水哗哗的冲向下游,云池的水位不增反降,出水河口挖通后,接下来就是灌溉农田的水渠是重点。

许恒是水渠配套风车,必须让云池的环湖荒地都能浇上水。

夏雨还算来的及时,总算止住了大部分地区的旱情,没让大周继续雪上加霜,这次旱情只有湘州是最严重的主要是从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一滴雨都没下。

湘州知府做事犹豫,以至于让老百姓出现逃荒现象,要不是许恒之前给了湘州一部分粮食,湘州那可彻底乱了。

旱情缓解,陈知府也打算赶紧组织人手,补种庄稼,这样也算挽回一些损失,提升政绩。

谁知等他政令下去后,下面给他的反馈让他傻眼了,这逃荒出去的老百姓都没回来,种地的人手不足啊,甚至更严重的现在还有老百姓往云城去,云城现在还在撬湘州的人。

陈知府一得知这个情况,很是不解的问幕僚

“这许恒那云城怎么能养的起这么多人,这都两个多月了,怎么没有一点动乱的消息。”

因为许恒之前的行为,陈知府的幕僚有好奇之人,特地派人去了一趟云城打听消息,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大人,这个许知府他在云城发行了一个什么债券,让大户给他募捐了很大一趣÷阁钱,用这钱来修缮云池的水利。

云池水位降低后,他就安排人开荒,咱们湘州所有逃荒过去的流民都给他落户在云城,再给流民分发荒地,这才让流民安定下来。”

陈知府得知自己之前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在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直接破口大骂许恒无耻,表示自己一定要上报朝廷,参许恒一趣÷阁,但是这事被他的幕僚劝住了,毕竟之前旱情时,陈知府已经应对不利,再因为流民逃荒跟许恒牵扯,恐怕会对他更不利。

最后陈知府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不过他的幕僚还算靠谱,让他抓紧收买余下百姓得人心,既然那些人已经落户云城,这留下的百姓,官府直接充公,分给剩下的人,让他们安心务农,这复种的种子也帮着扶持。

等到秋收时,许恒云城附近整整收留了十余万流民,幸亏后面老天爷给力,没再出幺蛾子,风调雨顺,这许恒水利设施也推进的顺利。

基本开荒的速度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毕竟水渠开挖的很是迅速,一直到秋收,水渠已经进展了三分之一。

今年秋粮的顺利收获,大大缓解了许恒关于粮食的压力,不用整天发愁百姓吃什么,之前因为他的大规模买粮行为,这运往云城的粮价都涨了。

这次收获的玉米不少,因为玉米的种植成功,让其他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它的价值,许恒打算继续推广玉米的种植。

只是种子肯定不会再像之前那样,不管饱瘪的种,而是会挑选,许恒还向种过玉米的老百姓售后,他会用那能筛选种子大小的筛子,选出合适的玉米粒,按照高于行情的价格收购。

收来的玉米许恒会以优惠的价格分发到各个郡县,让他们推广种植玉米,为了推广玉米,在夏种时,许恒就让下面的人派人来学习玉米的种植。

除了农业上发力,许恒在畜牧业上也开始尝试改革,牛马这类牲畜在这个时代有这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尤其西南这里,牲畜实在太重要了,有的时候一个孩子还没一头壮年的牛值钱。

许恒干脆成立了一个公家农场,专门饲养牛马,这个时代牛马饲养需要很大的草场,这也就草原有足够的牛羊,中原腹地根本没条件,西南倒还好。

许恒这牛马主要是为了繁殖,也不用太大地,采用了圈养的模式,至于草料这个反而不用来发愁,尤其许恒推广玉米后,更是容易获得。

玉米秸秆质地松软,易于牛消化,而且口感微甜,牛特别喜欢,许恒还想到小时候老家就有人在玉米收获后,特地花钱收购玉米秸秆,然后把玉米秸秆剁碎,放进一个特地挖好的坑内储藏,这玉米秸秆会在坑内发酵,对于牛来说特别有吸引力。

为了繁殖许恒特地雇佣养牛比较好的农户为牛倌,为了整个农场的牛着想,他还额外雇佣了一个兽医,毕竟这类大型牲畜生病也是比较麻烦的。

只是在找兽医这事上,许恒才发现这个时代的落后,这个时代其实是没有专职兽医的,一般都是人医兼顾。

许恒找了一个半吊子的兽医,开始安排专业的医术给这个兽医加强培训,尤其在繁育这个问题上,强调了母牛生产后的护理。

许恒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因为小时候家里为了增加,特地养了一头老母猪,他有意看这方面的书学来的,毕竟老母猪多下一胎,多生一头小猪仔,他的生活也能更好。

许恒家因为母猪养的好,这母猪曾经有一胎直接生下二十二头猪,震惊了当时村里的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