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

马仁兴望眼欲穿,一直等着儿子出现,等着战友们和他汇合。

这时,目光的远处出现一匹战马。

马仁兴一下子就认出这是他的战马,可是战马上空无一人。

当战马跑到身前时,马仁兴看到战马的身上满是鲜血。

他颤抖地伸出自己的右手,触摸那片血迹。

看着手上的血,马仁兴明白了一切。

他那个不怕死的儿子牺牲了。

他快步走进一群芦苇荡,步伐也越来越快,可走着走着却停下脚步。

看着沾满鲜血的手,马仁兴突然哭了起来。

他心里想到的都是儿子战死的样子。

而儿子的牺牲是自己的决定。

他明明答应过妻子,但在国家大义面前,还是放下了私情。

两个月后。

一场大战在冀中打响。

而敌军就是曾经的扫荡部队。

马仁兴和战马并列,心中暗暗发誓,这一次,要国仇家恨一起算。

敌人此时正围攻山上的八路军。

而在远处的草丛中,骑兵团已经做好准备。

马仁兴骑在战马上,拔除佩刀,身后的战士们也上了马,举起手中的刀。

顷刻间,战马从草丛中冲了出来。

万马奔腾的画面,让鬼子们大吃一惊。

还没来得及做出准备,我军已经剑指敌人。

一时间,杀声四起,战士们意志坚定,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敌人也在此时调转大炮,想要拦下冲锋的骑兵。

他们心里明白,只要骑兵团靠近,自己必死无疑。

炮火在四周响起,不时有战士被命中。

大炮的轰鸣和飞溅的鲜血,也没有阻挡战士们的脚步。

他们一往而前,用生命为后面的队友提供掩护。

第一排倒下了,后面的跟上,血肉之躯组成的钢铁洪流,一往无前。

人可以倒下,但战旗永远屹立。

团长接过倒地战士手上的红旗,带头冲锋。

刹那间,战士们将要杀到敌军身旁。

看着英勇的骑兵,鬼子们也心生胆怯,所有的火力都瞄了过来。

越来越多的战士们倒下了。

但不倒的是旗帜,不倒的是精神,就算没有战马,就算满身是伤,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不能停下冲锋的脚步。

最终,骑兵们闯入敌阵。

短兵交接后,骑兵就像砍瓜切菜一样,消灭敌人。

很快,鬼子们就溃不成军。

鬼子们不肯简单投降,还试图做出最后抵抗。

战士们也血战到底,不仅是为了牺牲的战友和百姓,还为了华夏的明天,为了华夏民族能站立起来!

就算是牺牲,也无怨无悔。

鬼子们很快就被消灭殆尽,我们的土地上终于又插上了自己的旗帜。

战事已定,可鬼子中队长却没有死心。

他抢下一匹战马,立刻冲了出去。

见此,马仁兴也毫无犹豫,立刻骑马跟上,他随手拔出步枪,对着敌人直冲上去。

两人针锋相对。

马仁兴脖子上见了红,但他的刺刀却直戳对方的胸口,将对方刺于马下。

战斗结束,骑兵团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胜利后。

马仁兴抱着一名女战士的孩子,问孩子叫什么。

女战士笑着回道:“乘风!”

……

此时此刻。

放映厅的大幕布上,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第一个故事已经结束。

但台下的观众们已经泣不成声。

骑兵团的胜利来之不易。

马仁兴为了百姓的安危,主动牺牲了自己极为疼惜和自豪的儿子。

在那个时代,父辈们不能做普通的父母,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华夏民族能站起来,必须舍弃自身的一切。

这样才能缔造一个新华夏,才能为更多的子辈创造一个安稳而富足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是建立在无数先辈们的牺牲上!

而作为子辈的我们,也需心存感怀,奋勇向前。

……

在第一个单元《乘风》播放完之后,电影接下来又展开了三个单元,分别是《诗》《鸭先知》《少年行》。

这些单元分别聚焦于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与从未来穿越回到新时代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以四个普通的家庭故事勾连起新华夏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所有的单元播放完之后,电影播放了片尾曲。

和以往看完电影整片就离开放映厅的情况不同,这次,观众全部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听着这首片尾曲。

而这个片尾曲,正是苏白演唱的《如愿》。

“你是,遥遥的路。”

“山野大雾里的灯。”

“我是孩童啊,走在你的眼眸。”

“你是,明月清风。”

“……”

听着苏白的歌声,再想到刚才的电影内容,观众们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泛滥的情绪,泪水止不住的流下。

一共四个单元剧,展现了众多的群像。

其中有四个完全不同的父母形象,而这恰恰是每个时代数千万父母的缩影。

像世界上最普通的父母一样,他们拼命给孩子最好的爱。

在“父母”身份的背后,他们也有着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爱情。

但作为孩子,真的有了解过父辈吗?

也只有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传承父辈的精神。

不仅如此。

这四个父母形象,也代表着无数平凡的小人物,无数小家。

是他们用牺牲、奉献、创新和梦想,托举起了华夏的大时代。

唯愿吾辈青年都能以渺小创造伟大,有一份热便发一份光…

……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