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寒双手放在陆婉的日记本上,消化着她对于水波的认知。

水波公式,恢复意识的过程,让他想到了一个由来已久的绝症——活死人现象。

西方称之为植物人。

在中医上,称之为木僵。

在国际医学界通行的定义是:持续性植物状态。

指由于神经中枢的高级部位大脑皮层功能丧失,使病人呈意识障碍或昏迷状态。

而精神中枢的中心部位,皮质下核和脑干的如呼吸、体温调节、消化吸收、分泌排泄、新陈代谢以及心跳、循环功能等依然存在的一众病理状态。

也称作皮质死。

处于植物人状态者的自觉的思维活动能力的丧失,其间脑与脑干的功能有充裕的保留,一些自主神经反射与运动反射都有保存,并可有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

处于植物人状态者无意识和思维能力,不能与外界沟通。

又称之为社会死。

简单来说,在9月19日,他的情况,和植物人无异。

用一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来说明,人的一生,就像是放进了一个不断转动的磁带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磁带不断刻录上人这一生的内容。

直到走到尽头。

磁带的刻录内容,由写入电流的幅度、相位、频率决定。

而意识的刻录内容,同样由物质的幅度、相位、频率决定。

磁带有时候会发生故障。

当磁表面层的磁性被破坏,磁带就会出现无法刻录信息的问题。

而刻录意识的“光丝”同样会被破坏,当人生走到被破坏之后的“光丝”上的时候,意识便无法刻录。

这个时候,磁带变成了无法记录和播放音乐的坏带。

人,变成了没有意识的植物人。

重新修复磁带,让磁带恢复磁性,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

而重新激活“光丝”,使光丝拥有可以记录意识的频率,则是挽救一个植物人的方法。

按照陆婉的探索,她提出人类和水波之间的“光丝”有一定的基础频率。

这个基础频率,就像是磁带上的磁性面,是信息得以记录的关键。

对于一个失去频率的“光丝”如何重新激活。

按照陆婉的理论,有一个直观的解释——

思考。

思考是“光丝”得以激活的关键。

现在的意识影响着未来的意识,也就是说,如果把意识比作“波”,那此时的波动,会直接的影响到未来的频率。

很绕。

也很抽象。

可以理解为,你此时拿着一根绳子,只要你的手开始甩动,那么毫无疑问,传达出去的力将会作用在整个绳子上。

但比较麻烦的一点是,意识的振动,比甩绳子要复杂许多。

只有特定的波动,能够重新激活死寂的意识。

所以,要想通过思考,激活不存在的意识。

就需要明白意识的基础频率。

怎么才能知道?

陆婉的做法是以1955年9月18日为节点。

通过当下的决定,预测节点之后的意识。

然后改变当下的决定,了解节点之后的改变。

频率、相位和幅度,在她的数学模型中都对意识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尝试。

比如猜想一,“似曾相识的场景”,是意识的一次干涉波峰。

猜想二,“突然恍惚,无意识的瞬间”的维持时间,是频率的正整数倍。

……

这种生活中几乎从来没有人深究的微不足道的瞬间,都成为了她探索水波的重要线索。

当不断的尝试和对数学模型进行修正之后。

一个相对成熟的意识框架成型。

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决定提前到1955年9月18日之前。

把所有的计划、打算、安排、梦想、准备……全部终止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

从而让节点之后的意识去除掉所有的干扰。

然后根据数月以来的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最后的推演。

最终形成一个关于意识的水波函数。

叶知寒不知道这个工程量有多大,也不知道在进行关于生命的推算时,她的心理压力有多大。

这是一个把意识进行剖析的过程,把自己的精彩蜿蜒的人生剥皮、抛光、捋直的过程。

是一个相当于自杀的过程。

叶知寒很难评判陆婉的这个波函数的意义。

这是一个用数学去窥探世界本质的过程。

更恐怖的是,她成功了。

在她的推演中,给叶知寒提出了一个更加前沿、激进的物理结论——

【组成这个世界基本物质,或许不是波,不是粒子,也不是场,而可能是弦。】

【这是水波公式推演过程中,不断在我脑海中浮现的猜想,我不清楚这个猜想是否准确,也不清楚这个猜想如果准确,会对华夏的物理发展有什么影响。】

【但如果能够对你有一丝一毫的帮助,也都心满意足了。】

看完日记所有内容之后的叶知寒,心中有种难以形容的复杂。

他担忧于陆婉现在的情况。

也诧异于陆婉对于水波的探索。

更震惊于她对基本物质的猜想。

陆婉只是个数学家,所以她无法理解如果她的弦论成立,会对物理界造成怎样的影响。

因为基本物质弦论如果准确,改变的不仅仅是物理界,而是整个人类的科技文明。

如果说对于水波的猜测,有助于华夏打造出更强更高的意识形态。

那对于弦论的猜想,则有助于华夏的科技自此实现蜕变,令华夏文明产生质的飞跃。

在陆婉看来,她只是完成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推导。

可对叶知寒来说,那个支撑着他两世科研的现代物理学大厦,在此刻摇摇欲坠。

人类的文明发展,依托于工业生产力发展,工业生产力发展依托于物理发展。

而物理的发展,依托于认知。

也就是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自成体系的认知。

经典物理学大厦的建立,以人类可观物质为基础,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随着进入二十世纪,近代物理学大厦的逐渐成型,让人类的认知进入了微观与宇宙世界。

尽管近代物理学刚刚起步,还没有真正开始展现自己真正的威力。

但即便如此,人类依旧制造出了足以震慑全球的原子弹与氢弹。

所以,很难想像,如果陆婉的“弦论”猜想成立,对人类文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