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席上流言,两女争婚(上)

郑家船靠岸时,赵慧儿看了郑归音一眼,想起她和宰相府的亲事都是郑大公子的安排,难免就羡慕她有兄弟为她谋得一场荣华富贵。

而她自己身为宗女只多了一个赵姓,却凄凉无人帮扶。

郑归音懒得理会她想什么,上了岸,衣香鬓影中远远果然见得汪少夫人也在百花阁,带着丫头婆子迎了过来,她笑了起来。

明州城私商人家的女眷们在这里攒春宴。

至少傅映风答应的事没有失言。

傅映风见她和赵慧儿一起下了船,从另一处码头直接上了百花阁的抄手楼廊。

恰好赵一明也带着薛美人在百花阁北楼,两条廊道相隔不过一个手臂,几乎是相向而过。

他亲眼看到,她居然并没有避开的样子。

她确实不认识赵一明。

他总算有了三分笑意,迎上赵一明时拍到他肩头的手也轻柔了三分。倒让这小子受宠若惊,他也有心情注意到和赵一明同来的一位陌生俊秀公子。

“这位是……”

“傅九,我给你引见,这是礼部省试第一的赵若愚赵公子。也是宗室子弟,算是我的堂兄。殿试之后,皇上亲自相试八成就是状元公了。”

本朝无爵宗室能有这样的科举成绩,确实是少见。

傅映风不由得另眼相看。

赵若愚却是在京城里早听说过他的大名,没料到今日就有缘一见,连忙上前施礼。

同行的郑锦文和赵一明各自互瞪冷笑后,郑大公子在一边皱眉打量着赵若愚,又看了着抄手廊上二妹的身影。

她方才和女人们走在一起,没看到他?

郑归音确实没发现。

而赵若愚同样没有偷看路过女眷的习惯,那怕他知道郑二娘子在明州,早就做好了遇上郑家人的准备。

等他和众人寒喧已毕,发现了郑大公子郑锦文,这时他再远远看向码头。

码头上有家船挑起一角泉州郑氏的船旗。

船上却已经无人。

郑归音已经登楼,汪少夫人一面为她引见着钱、孙、黄、昊众女卷,说笑上楼时,少夫人还暗中向她使了个眼色。

她一转头,就在三楼窗口看到了一楼前堂。

堂门前迎出进去总少不了有十来位贵介、富室公子。

他们正要入楼,除了傅映风、郑锦文、赵一明及私商家的公子们。唯有一位她眼熟。

赵若愚。

他果然也来了。

她轻吁口气,向汪少夫人点头致谢。

她昨天就知道他会来此。

楼景如画,北望三江口海面蓝涛,千帆驶过。

楼阁内雕梁画栋,华美精致,各府带来侍候的丫头婆子如流水一般上上下下,为夫人小姐们捧巾、上茶、布席。

她安坐在宴席上,与几家私商的小姐、夫人们说话,汪夫人悄指了一女,细声道:

“那位就是我提过的钱四小姐,钱家有意为她向赵才子说亲。只不过……”

她知道这事,果然仔细看了。

钱家来了四位姐妹,除了大小姐嫁到了吴家已经成婚,余下几位妹妹年岁相当,容貌姿色也不相上下,她不禁低笑道:

“只怕这三位钱娘子都要争一争这位赵状元了。依我看,她们出身有嫡有庶?”

汪少夫人含笑点头。

因为知道郑二娘子对赵才子志在必得,少夫人看着几位钱家的嫡女和庶女在席上口角争风,为了几句诗词暗中互不相让,难免觉得好笑。

郑归音却瞧出了其中一位排行为二的庶女与众不同。

此女一身寒绢裁成的折枝纹白裙外罩湖蓝小团花长背子,容貌谈吐竟然比其他姐妹高上一筹,又收敛得恰到好处,让她差一点没注意到她。

好在钱家有一位庶女难缠,她花了大价钱打听过,她悄问着道:

“那是……”

汪少夫人扫了钱二娘子一眼,居然只是感叹道:

“可惜了。那是钱家的庶女。咱们私商几家里统共就只有这一个女儿有几分才名,但读书读痴了。目下无尘。连我娘家的弟弟在内好几家嫡出的公子去求亲。居然也被拒了。说是非要挑个才子不可。但书香人家的公子,谁又会娶她做正妻?”

“……”

她一听就微笑了,这回钱家要和赵若愚说亲,必定只提嫡女绝不至于失礼为这庶女提亲。

至于嫡女就统统不是她的对手。

她摸摸脸,自信地淡定下来端盏在手,没料到赵若愚又给了她一个意外。

“什么?他有意结交傅九公子?”

她差点没呛了酒。汪少夫人好笑道: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傅大人的外祖是谁?范宰相主持殿试也不是第一回了。反正赵才子是宗亲,先和寿安伯孙结交了,寿安伯孙和傅九公子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至交。这是便宜的事。倒是钱家撞了大运,居然能和赵才子攀亲。”

这七拐八折的关系叫她听得目瞪口呆,汪少夫人忍笑着,

“也亏钱家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穷亲戚。这赵才子居然有一位嫡亲的表姑母嫁在钱家旁亲里,日子过得也难,现在也请出来了,托她说媒呢。”

郑归音终归是笑了起来。

她是知道赵若愚的。

赵才子家贫又心高气傲,因为是远支宗室,在泉州城从不去巴结有爵位的宗室亲戚,像赵一明这样坐等着袭爵的花花公子就更不放在他眼里了。

但几年不见,赵若愚也明白这样不合时宜了,居然还知道要来结交傅映风。

她终于觉得今天没有白来这一回。

另一边厢,赵慧儿一通名,席上的私商人家女眷皆是大喜,眼色就瞟向了郑归音。

“到底是郑娘子。家中与傅大人家交情不浅?”

万万没料到郑家竟然请来了傅大人的未婚妻室。

“不知郑娘子和平宁侯府……”

刚有人提个头,汪少夫人就岔开了去,郑归音也笑道:

“都说我和侯府有亲。这是没有的事。我如今姓郑。除了老父,家里一位兄长在京城读书,一事无成。三弟在海上游历做些小生意,亏些本钱。其余的人倒是没有了。”

在席夫人、娘子们都是面上讪笑,暗暗思量着:

谁不知道她那大哥郑大公子巴结上了宰相府,否则她送到明州州衙里的判亲别的文书,怎么能盖官印发出来?

平宁侯府在明州城还不够一手遮天吗?

到于她家的三弟郑抱虎,不说他们钱、孙、汪、吴这几家,连许家在海上的生意,都要给人家送买路钱,她也好意思说亏本钱?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