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帝先是精神上的嘲讽,后是确实的利益,众人脑海被分封诸侯几个字镇得头皮发麻。

自启帝分封天下,中间八方臣服算半个分封,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没有分封过一个诸侯(畿内公卿大夫不能算诸侯),如今又要承诺,只要开拓有功,将列为诸侯。

条南,田光二人呼吸急促,条氏是一个诸侯之卿,若能成为一方诸侯,还有比这更能扩大条氏基业,恢复先祖荣光吗。田氏也是,一个畿内半死不活的士族,如能一跃而上,田光心想死也无怨了。

卫向呢,恒帝没迫卫氏整族都迁出畿内,而是同意只要出力,畿内可以保留一支卫氏,而外面又有一支成为诸侯,如畿内卫氏有变,而畿外依然有卫氏,这有比这更为稳妥的延续香火的办法吗?

攀侯也是如此,自应召在攀方制礼制,攀方贵族衣食住行,行为方式,甚至观念想法,无不向宗华人靠拢,已经自觉为宗华人了。但还是觉得差了什么,是名望是家族资历。

宗华人有极为浓厚和坚固的崇祖观念,天府盆地各诸侯都有一大串的光荣耀眼的悠久历史,历代攀侯只要在诸侯会聚的时候,都插不上话,其他诸侯一张嘴就是我祖先始于古华时代某帝之后,随启帝平定天下有功,故分封诸侯。

更夸张的是如自贡氏,华帝时为四伯八牧之一,竟渡过古华之乱,到启帝再被分封,如今已有二千五百余年历史,《宗华记》记载的各个时期都有他。

这种社交场合,攀方纵比他们人口面积多数倍,攀侯却只能沉默,在一旁干笑,这种社交场合,没有话语权,攀方君臣无不失落自卑。

他祖先没什么历史,直到攀侯伦,辅佐丰帝,匡复天下,修建玉京,这才容墨重彩的记在《宗华记》上,攀侯才终于有可说的了。

如今天子承诺,只要攀侯出力,支姓华氏一族将出现二位诸侯!还比这更为耀眼的历史吗?他支姓华畅,也将成为如攀侯伦那样名传千秋的人。

终于,四人皆心潮澎拜,血勇直中头顶,几乎低吼道:

“愿从陛下号令,南征开拓,光宗耀祖!”

恒帝点头称善,接着安排道:

“南拓之事,非同小可,不可能鲁莽,得细心计划。”

恒帝悠然笑道:

“而且时间将极为漫长。”

是的,南征!

再见识了华阳人在希玉的成就后,恒帝意识中看到一张地图,突发奇想,他要宗华人突破地理的限制,冲出这个即是摇篮,又是牢笼的地方,向南方开拓。

为什么是南方呢?结合当下情况,恒帝能调动的力量不多,即便所有宗华人都听他指令,如果贪心盲目的向四面八方拓展,那只能让有限的力量分化有限的精力,然后冲出去就被崇山峻岭吞没。

所以恒帝决定动用能用到的力量,专心开拓一个方面,北方已有华阳氏,西面是世界屋脊的高原,难以养活大量人口,并建立规模庞大的国家,但不代表恒帝就放弃了,高原人少,现在也无成气候的势力,恒帝到时命一族西拓即可。

东面呢,其实更适合人发展,但恒帝还不知道宗华对其他部落有没有影响,还会有华夏族吗,又转念一想,即便没有华夏族,处在亚欧大陆最东端,其他部落离得最近的文明,也唯一可能接触到的文明,也只会是宗华文明。

如此情况下,就算诞生出了文明,也只会是深受宗华文明影响的一个子文明,甚至如同八方,自动受到吸引,加入这个文明圈。

恒帝历经三世,看待宗华,已经不是死板的就要一文明一族一国,世界如此大,他可以先发制人,可以抢到了更多土地。

为什么宗华文明就不能由多个地域民族继承,所以他将东部留给当地部族发展,并且有自信东部部族发展起来,也会是宗华文明的范围内。就算出现什么历史性的西方民族大迁移,也将被华阳人阻挡在希玉,并给天府警惕,因为那群人与宗华人完全不同。

南方有两个巨大的半岛,物产极为丰富,适合人类生存。东面半岛如不出意外,基本没有什么文明,没有势力能阻挡宗华人,而西面半岛应当已经有脱离原始社会,成为高级社会的一群人,但他们势力泛围有限,影响不了整个半岛。

如此一来,恒帝决心南征,在有生之年在连接二个半岛之间,扎下宗华人的新根。一个全新的环境,也将刺激宗华人混沌的灵魂,重新焕发出活力,如同华阳人一般开拓进取。

恒帝可以预料,东面半岛上还处于石器社会的人,是敌不过突然窜出的青铜社会的人,到时整个半岛将纳入宗华文明的泛围。这才是与风宗穿越的历史线的巨大变化,如宗华继续在天府,这个母文明必将如玛雅被森林困死一样被盆地困死。

受其影响而成长的东部部落,运气好也只能成为子文明了。

如此宏伟的计划,恒帝一生也只能做开头罢了。

《恒卫问对》是破除人心中宗华人不能出天府的观念,是计划拉开的序幕。而说服一部分人跟随自已,并开始执行计划,则是真正的开始。

这四个也是恒帝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的南征中心人员。卫向是九卿之首,在朝廷众臣中有很大话语权,最大权臣与君主同心协令,将在朝廷政事上无往不利。而只有朝廷一心,方能对天下诸侯产生更大政治效力。

田光善兵,又是司马,将是恒帝军事方面的助力,而且又是族小家微,更加渴望建功立业,自然对南征坚定支持。并在朝廷上与卫向成互助。如果是其九卿,就不会如此坚定。

条南的条氏自条平始,便是攀方的军事统帅,领地在攀方最南面,攀方征讨蛮人,对蛮人的进行的九层以上军事活动全由条氏指挥主导。所以对广大的南部深山丛林最为了解。

攀侯又是宗华南面最大甚至是唯一诸侯,如他不支持甚至反对,整个计划将后拖十年不止,故而必须拉他进来。

恒帝与四人商讨一夜,主要是恒帝指出大方向,而四人补充小细节。

这南征的第一步,分为政事军事二个方面,政事由恒帝,卫向负责主导朝政,并将整个畿内视线集中,并引起诸侯对南征的兴趣。

军事方面,由攀侯支持物资,整合攀方力量,条南领军开辟一条道路,同时名称上,将大泛围的南瘴之地区分开,从攀方至高贡山(高黎贡山)称云地――因为在天府之下如云在天下。从云地至海称甸(缅甸),原意为郊外,这里引申为域外。

云地只有北部与攀方接壤,中部有一两座城堡,是条氏与蛮族贸易,或者出击抓博蛮人奴隶的基地,其余地方全为蛮人占据。

条氏与蛮人打了几百年交道,渐渐与蛮人交易中无意知道了产宝石的地方(甸地)的大致方向,并知道了那个方向有海。

同希玉与宗华的贸易线一样,出产宝石的地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人类社群,他们意识到宝石的稀奇与珍贵,就捡来穿戴,或者与周围部落交易,这个部落又与其他部落交易,或者被征服,宝石又到了另一部落手中,于是一个一个接力,自然被有实力富裕的宗华接收,而本来四散的宝石贸易渐渐汇流,形成一条一头是宝石出产部落,一头是宗华的贸易线,贸易线上有无数个部落,彼此起起落落,导致贸易线的极不稳定。

于是大体方向就有了,攀方无需占据整个云地,那样一百年都无法实现恒帝的目标。

所以只需先让条氏集中力量进攻这条线上的部落,进攻一个部落就建立一个城堡做为基地,继续进攻下一个部落,直到甸地。这样虽比占据大半个云地用时短,但保守估计也要十几年,甚至进攻某个部落,就错了方向,而浪费大量时间。

而且在这整个探路过程中,攀方动用的人力物力将不计其数,而且收获极低。这期间肯定也需要恒帝动用畿内的资源。

但是四人疑惑,如要分封土地,建立基业,云地就够四家分的了,为什么一定先开一条路到甸地,在甸地封建。当他们说出来后。

恒帝并不怪他们目光短浅,而是解释:

“如果不齐心协力开辟一条道路,那么你们四家分开占据云地要多少年?

就算合力占据全云地,也肯定比开辟到甸地的道路的时间长吧。还是说你们各自占据一块土地就算了?

而且云地你们也知道,九成全是山地,不如畿内平原,道路开辟后,到了甸地,你们可以再看是不是比云地好呢。你们也可以选择如果依然是山地,你就退回云地以道路上的城堡基地为支点,向道路俩侧扩张,而且还与宗华联通。

如此一来还是开辟这条道路更理智吧。”

四人同意了恒帝的说法,道路一开辟,他们就多了一个选择,如果甸地确实比云地好,就在甸地,如果不如,就从道路俩侧进攻蛮人,如同从天府伸出的一根树枝,再从树枝分出小枝,分割占据土地,建立功业。所以天府通向甸地中间穿过云地的道路必须修。

恒帝与卫向控制朝廷后,才能在物资人力上不间断的支援攀方,更重要的是,要将整个宗华煽动起来,为大规模南征建设作铺垫。

田光则在练兵的同时,协助条氏,并将一部分兵改变成条氏那样适合丛林作战的山地兵。

大方向出来了,详细执行计划也有了,但要完成这个计划,却需要投入无限资源,无数人力,无数时间还有精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等待花开结果的耐心。

就算攀方进攻到中途面对穷山恶水,而觉得累了,对十几年不间断的与蛮人作战而感到疲倦,对当下的一切满足了,卫向也松懈放弃了,田光雄心不再了――恒帝也不会惊讶,只是想起那八个字――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