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向劲松跟周玉珠的婚礼。

徐山这个既是娘家人,又是婆家人的家伙,跟小蜜蜂一般忙忙碌碌的。

老何这个大舅,自然也得跟着忙乎。

虽然向劲松再三表示只要简单办,可是这简单办也分怎么个简单法。

徐山觉得虽然人可以少请,但是这钱,不能少花。

怎么说向劲松现在也算是有钱人了,灵灵爱天线的大老板,身家马上就上百万了。

要不是徐山横空出世,布局了这么多产业,估计这个龙水首富,还得落在向劲松的身上呢。

其实说白了徐山也就是窃取了向劲松的机缘,这灵灵爱天线就算没有徐山,也会落在向劲松的头上,是徐山生生分了一杯羹。

所以这个钱,徐山觉得应该他来花。

而且不是他小看了向劲松,就他这个龙水第二富,虽然说家境一直不错,但是他能懂什么叫花钱吗?

也不是徐山高看自己,因为时代的限制,过去的人跟现在的人,观念就有着天差地别。

许多人都觉得回到过去当皇帝挺爽的。

可是现实当中,不说别的,就算是皇帝,到了冬天的时候也只能挨冻,需要女人来暖床的。毕竟古代的供暖跟后世怎么比?

再比如说古代的饮食,据说就算是末代皇帝溥仪,他也不想在宫里吃御膳,而是去别人王爷家吃小灶,可见御膳也不过如此。平民百姓家的饮食,那就更上不了台面了。

这也是为什么乐园派的那些人,为什么会这么的崇洋媚外的原因,因为不吹不黑,这年代的外国,的确许多地方比国内要好,特别是大洋彼岸的那个阿美,人家正好是黄金时代,最好的时期。

无论科技,军事,文化,都是站立在高山之巅的时期,而拿现在经过十年冻乱,百废待兴的国内跟那黄金时代比,就相当于用后世人的生活跟古代人比,哪怕是徐山这种宅男生活,也是给个皇帝都不换的。

所以徐山事先就跟向劲松说了,这一次婚礼,他这个新郎官只需要出人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一切都由徐山来操办。

龙水国营饭店的大厨叫黄水宝,解放前就在帝都的丰泽园里学徒,烧得一手好鲁菜,尤其是一手葱烧海参,那更是深得真传。后来他又去鲁省首府泉城,学了一道九转大肠。至于其他的鲁菜,几乎没有他不拿手的。

只可惜这龙水县的级别不够,国营饭店里很少来懂行的吃客,也从来没有人会点这葱烧海参,九转大肠这一类的名菜。

不是他们不爱吃,而是他们根本无法点这认知之外的菜,这年代的人们连听都没听说过葱烧海参呢。

可是今天,黄水宝却是凌晨三点就到了店里,还是亲自备菜,泡发海参,清理大肠,身边的几个徒弟,也被师父从家里拉过来,在一边观摩学习。

他们一个个红着眼睛,十分困倦,可是却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因为这种学习机会实在太过难得了,天知道错过了这一次,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学习了。九转大肠还好说,这葱烧海参,也就听师父吹牛的时候提起来过,可是从来没有一次见过,更不要说看师父做了。

至于这孔府鲤鱼,还有其他的菜,他们虽然看师父做过,可是却也只看师父练习,因为没有客人懂得点菜。

可是今天却是不同,徐山订的酒席,却是一样不落,把他们师父所吹过的那些鲁菜名菜,全都给点上了。

徒弟们算了一下,也是暗暗乍舌,连呼好家伙。

光是这些菜的材料算下来,一桌都得上千了吧,这年头上千一桌的材料,可是相当的惊人了。就算放在后世,那些动不动就好几万一桌的菜,其实食材的价格,并没有多高,大多数情况,都是人家饭店含泪赚上好几万。

而这样的酒席,却是订了整整四桌,这是何等的壕气啊。

有些徒弟不由暗暗猜想,能吃上这种酒席的人,是什么样的家庭啊。

从凌晨到清早,师父带着徒弟,终于把所有的菜都给备好了,然后便是开始做菜,这当中有不少的菜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做起来比较费事,又是一顿忙乎,终于在中午之前,把这酒席给摆好了。

本来按照传统,结婚得在晚上吃席,毕竟所谓的婚礼,也叫昏礼。

可是在后世,徐山又听说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晚上办的那叫二婚,头婚必须要在早上办。

不过并不是他打算采用这种说法,而是国营饭店好不容易在他加了钱的情况之下把大家叫了回来做菜,不可能让他们做晚宴,只好将就着在中午吃席了。

请帖,是徐山事先找到林美云设计的,然后又拜托沪上的曹玲,找到一家印刷厂给印出来的。就这请帖,徐山都花了一千多块。

而书写请帖,则是向老爷子亲自写的,他也算龙水的一位书法家,这一次用的馆阁体书写,写出来的字端庄典雅,值得收藏。

除了请帖之外,这婚车也是相当的气派。

头车是徐山特意从临州借过来的奔驰。

这年头奔驰可是十分稀少的,他们刚刚进入国内不久,经典车型在这个年代国人根本消费不起,以徐山现在的财力,想买倒也买得起,只不过买完之后他的资产得缩水许多。

后面跟着的清一色都是桑塔纳。

别看后世这桑塔纳就跟烂了大街一般,而现在,第一条生产线刚刚落成,新生产的车子,老百姓也是有渠道都没办法买到。

再往后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叫做官小官大,都坐桑塔纳。

可见这种车子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车队载着新郎新娘,还有一些重要宾客出现在龙水大街上的时候,龙水城都轰动了。

他们何尝见过这么多的豪车?

平时他们想见到一辆,那基本都不可能,于是纷纷涌上街头看热闹。

人群当中,有几个小年轻望着这些车子,啧啧称奇,这些年轻人,都是高中生,虽然都是高中生,却都二十多岁了,原因无他,全都是复读了许多年的。

也不能怪他们,他们这些人的成绩,要是放在后世,那说不定早就上了一本了,而现在这大学的录取率实在太低,而他们又满是不甘,于是一届又一届地复读,希望能考上一个大学,鲤鱼跳龙门,彻底改变命运。

而像这样的年轻人,其实在这个年代不在少数,据说有一个姓朱的考生,一连考了八届,最终让他考上了大学,却是落了一个朱八届的外号,终身无法摆脱。

有一个年轻人说道:“这到底是什么车子啊,这么气派,这一辆,不得几万块钱啊?”

有一个稍懂一点车子的年轻人不屑地哼了一声:“几万块?几万块也就买个车辘轳吧。”

“不会吧,几万块都买不下来?那得多少钱啊?”

年轻人自然是不相信的。

“多少钱,后面的那些车子我不知道,但是头面的那辆车子,我看过一本国外的杂志,这好像是外国进口的车子,叫奔驰吧,这车怎么也得百十万。”

听到这价格,之前提问的那年轻人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要是开得了这车子,这辈子也不算白活啊。”

其他的年轻人也纷纷赞同,有人说道:“唉,说起来咱们辛辛苦苦考大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能过上好日子嘛,要是有那个本事,在咱四十岁之前开上这车子,其实上不上大学,也没有什么关系了。”

ŴŴŴ.BiQuGe.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