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中科院对十二名已经脱颖而出的试卷作者进行溯源,找出了每一位同学的姓名、本科所在高校,随后将他们的本科论文进行调阅,查看。

结果差强人意。

或许是因为突然改革的研究生考试让大多人都乱了阵脚,又或者是考试的那三个小时,从零开始完成一个缜密的实验课题确实不容易。

所以大多学生的研究生课题设计和毕业论文相似度很高。

以至于几所高校的领导开始不再局限于毕业论文,将课程设计也一并拿了出来,虽然权重比较低,但多少有了一些参考性。

至少和毕业论文相比,相似度降低了不少。

但课程设计的专业度和创新度又大打折扣。

在顾知秋的严格标准之下,大多通过了万里挑一初选的同学,最终没能走到最后。

其中仍旧优秀的,一个是京都中医药大学的杜共龙,一个是华科大的路曼曼。

杜共龙的考研课题是通过菌落和水源来阐述人体内环境变化,以及对中医进行系统性概括。

而毕业论文则是对穴位的探究和系统性总结。

从本科阶段,在中医上的造诣已经十分不俗。

大三的课程设计,则是对人体意识进行探究,深入剖析中医望闻问切四大方法的理论支持。

三篇论文,无论是从立意还是验证和实验,都颇具创造性。

尤其是关于意识的一些猜想,让人更是细思极恐。

在西医的解释中,意识是无数个神经元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反应的结果。

但按照杜共龙的猜想,在中医框架之下,人类的意识是超出这个维度的产物,是每个人独创的超出这个维度的小世界,而记忆,则是构成这个小世界的组件。

这个小世界并不是如同修仙那样的玄乎奇迹的东西,而是一种意识形态。

就仿佛当你静静的看着一个钥匙看了一个下午,所有的纹路和凹凸都印刻在了脑袋里。

然后有人换了一把钥匙放在这里,你很快就能发现这两个钥匙之间的区别。

中医的诊断方法在以往被称作经验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老中医的诊断,是很迅速的,俗称下意识抓药。

其原因就是当用中医方法将一个人的精气神、脉搏、气息长年累月的进行感受之后,在这个中医的意识中就已经产生了一个标准的人体循环机制。

因此望闻问切只是病人和小世界的一个联系。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很快的感受到哪里的气血流动不同,哪里内热,哪里湿寒,哪里郁结。

从而想办法去疏通,去解决。

顾知秋从这三篇论文看下来,能够明显的感觉到,杜共龙的坚定的中医系统论的信念,很可能就是从这篇课程设计开始的。

毕业论文验证穴位的系统性,研究生论文,提出了验证中医的系统性。

而课程设计,或许是还有一段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程度较低,但其中有很大篇幅是对中医的遗憾,以及向西医对中医的打压表示不满。

在课程设计的末尾,他写了这样的总结——

“现代西方医学当道,将中医贬斥的一文不值、骗子、跳大神和迷信。

但当深入探索之后,才发现西医才是最大的骗局。

我见过小到感冒发炎,被医生开了一片又一片、一粒又一粒五颜六色的药片,五六天后在药效的压制下痊愈,却没有人过问带来的副作用是否大于药效。

大到肠道癌被医生推荐强制做手术,从此丧失基本的便尿功能,从而整个人阴郁绝望,两年便郁郁而终的。

和西医的哪里有问题就破坏哪里的底层逻辑不同,中医底层逻辑是道,是天人合一。

有很多时候,作为一个医生,不能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就贸然去做。

你要考虑的不是这个病,而是这个人。

那个肠道癌的病人,曾是我们学院的观察对象。

他第一个找的医生是我的导师,导师给的方案是可以外接一些导管进行排便排尿,并给出中药调理环节痛楚,同时以豁达的理论进行开导和劝诫。

那个病人变得不再郁郁寡欢,他身体的一切机能都恢复了稳定的状况,甚至按照医嘱喝药,也能有效的环节肠胃痉挛以及便血的疼痛。

他的确未能增寿,但他的状态已经不似癌症患者,在我们的观察下,按照检测的器官衰竭速度,他还能活一到两年。

是的,中医未能给他延寿,我们对癌症末期已经束手无策,抑癌基因对原癌基因已经束手无策,我们无法改变什么。

但五脏气顺,虽说或许不会出现奇迹,但至少是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时间,相对而言最好的生活方式。

或许是导师给了他的豁达和乐观,让他有了痊愈的希望。

也或许是为了给我们的观察增加一些对比度,于是他又去全国知名的肿瘤医院进行了病灶切除。

最后在两年之后死去。

我学识浅薄,尽管已经临近毕业,但我仍未能叩开中医的真正大门。

当身边的所有同学都将自己的研究做到了细胞基因分子水平的时候,我仍是一个中医的初学者。

我甚至怀疑我上的是否是中医药大学。

我不排斥西医,因为它仍是现在世界上最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

但我更希望中医能够洗去身上的浮尘,重新发扬光大。

生命应该有多重选择,疾病也是。

打破重建的西医是一个选择。

而天人合一的中医,也应该是一个选择。

我个人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仍想前行,我会读研读博,然后所有有限的生命,放在传承了几千年但几近消失的中医事业上。

做一个真正的中医学生。”

中科院的中医和西医共属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这些老院士在看到杜共龙的论文结语之后,无疑都感佩万分。

现在的中医院,像杜共龙这样的傻子已经不多了。

作为一个中医学生,大有着《大医精诚》的品质。

也有着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和抱负,极为难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