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物理给人类打造了一套自圆其说的认知。

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这些认知被人当作了真理。

就比如距离。

如果按照传统物理的认知来看,地球到火星的距离是固定的。

如果拉近距离,似乎要把火星拉到地球周围。

的确,这是一个途径。

在星链的底层逻辑与宇阶引力切面提出之前,人类是这样做的。

火星和地球的运转轨道是一个椭圆,且近似看作在一个平面上。

于是,在两者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远地点和一个近地点,比如说两颗行星都运行到了轨道的同侧,这样登陆火星的路程就得到了大幅度缩短。

所以很容易发现,各国探索火星,几乎都是在同一个发射窗口期。

而这个窗口期是五年。

也就是说,在往常的情况下,地球和火星,每五年会出现在同侧。

人类总是惯以偷懒,并将科技的进步归功于偷懒这个天性上。

且不说这个民科的说法是否具有说服力,总之,顾知秋是坚决的反对者。

人类的科技之所以进步,就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善于与天斗争。

靠天吃饭的日子很不好过。

所以这是宇阶引力切面得以提出的主要原因。

宇阶引力切面的理论,完全凌驾于传统物理框架之上。

这里可以提出一个思考题,什么是距离,如何判断距离的远近。

人类直觉对距离的判断,依靠于目测。

这是传统物理诞生的基础——观察法。

但无数科研探索不断的惊醒着人类,我们所看到的,未必真实。

第一次颠覆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人,是爱因斯坦。

相对论的尺缩效应是相对论性效应之一。

顾知秋对爱因斯坦有绝对的尊敬,因为他的理论萌芽和基础,便是相对论。

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帮助他扩宽了思维,但这位未来物理体系的奠基人,并没有能够完成对未来物理体系的彻底构建。

尺缩效应如同一柄利剑,将绝对时空观的传统物理彻底打下神坛。

但很遗憾的是,爱因斯坦只是阐述了尺缩现象的原理,并没有能够阐述其原因。

甚至在很多后世的科学家看来,爱因斯坦毕生都在否认量子物理,似乎成为了他的黑点。

可在未来物理体系即将浮出水面的今天,恰恰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前瞻性。

他的判断没有错,只是他所在的世界,太局限。

那是一个刚刚打破传统物理体系的时代,而想要直接跨过现代物理,提出领先两个时代的未来物理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着自己的前瞻理念,已经极为不俗。

也终于,在现代物理大厦岌岌可危的今天,他所未能完成的事业,终于将要继续书写下去了。

相对论的尺缩现象原理其实十分简单。

人的视线是有滞后性的。

这在前面已经简单提过,你看到路灯亮起,其实路灯早已经亮起,只是光在短暂的时间之后传到了你的眼睛里你才得出了灯亮了的结论。

而尺缩效应也是如此,一个尺子的长度,自然是从起点和终点判断。

静止情况下观察者和尺子,无论在什么位置,通过光程差计算,总能得到一个固定的尺子长度。

而一旦运动起来,事情就变的复杂了。

如果你和尺子有同样的运动趋势,保持相对静止的话,光程差不会有丝毫变化。

但如果相对运动,随着相对速度的差距增大,尺子起点和终点所传回的时间间隔被不断压缩,通过复杂的光程差计算,就会发现,尺子居然在缩短。

这是相对论很有趣的思想实验。

顾知秋之所以将它的原因和原理做了非常明确的区别,就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中,只是通过原因首次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造成了一次覆盖所有科学家思维模式的思想风暴。

而真正的原理,其实比相对论要精彩的多。

对于尺缩现象的补充解释,得益于顾知秋对宇阶引力切面的探索。

而顾知秋对于暗物质的研究,起因也是因为宇阶引力切面。

从刚才的阐述,很容易发现,哪怕尺子在光速移动,只要人和尺子以同样的速度相对静止,那尺子长度就应该不变。

如果用未来物理体系来阐述,需要引入一个无数科学家闻之色变的概念——暗物质。

以及一个理论层面的介质——路径。

然后再对尺缩效应进行阐述。..

人类看到一个物体,意味着目光需要走过一定的“路径”。

就比如你看手机的时候,屏幕的光到你的眼睛,就是路径。

那这时候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这个路径是怎么样的?

走的是直线吗?

为什么走的是直线?

光子是否有重量?

如果有重量的话是否应该是抛物线?

如果是抛物线的话,是否我们看到的距离,其实比实际的要长?

如果你开始这样思考了,那恭喜,你已经一只大拇指踏入了未来物理体系框架之中了。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切实存在的。

路径并不是一条直线,而且随着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的影响,路径甚至会被压缩。

而顾知秋在提出宇阶引力切面的时候,便将这些原因引入到了一个罪魁祸首身上——暗物质。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前面说重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怎么一言不合突然把话题扯到了暗物质身上?

那如果说,

暗物质其实就是四大基本力呢?

或者说,

四大基本力就是暗物质的表现形式呢?

这个概念很颠覆,但随着现代物理越发不足以支撑快速的科技发展,顾知秋颠覆的猜想就距离证实越来越近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行星的运转,人们总是习惯用几个小球在海绵上的运动来形容行星的运动原理。

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海绵是什么东西。

当量子力学不断的将四种基本力的基本粒子验证之后,人们才突然意识到。

人类对于引力、电磁力、强弱相互作用力的研究,原来从一开始便错了。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