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怎么解释?”沈千澈看向顾知秋。

顾知秋站起身来,看着偌大的屏幕。

瓶子里的水并没有被钫元素污染。

因为没有直接接触。

但当它出现在火星环境下,竟也出现了沉冰的情况。

顾知秋扶着桌子,皱眉思索了半晌,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平复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想明白了什么。

“马上组建中继卫星网络,与中科院取得联系。”顾知秋沉声说道,随后夺门而出,向独立实验室走去。

所有人看着冲出去的顾知秋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只有克里一人坐在椅子上,双手交叉,手指飞快的拨动着。

脸上隐约猜到了什么。

“事情恐怕不简单了。”克里啧了咂嘴,目光也变得尖锐了起来。

“怎么回事?”一头雾水的众人急忙问道。

“这个实验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克里补充道:“关于物质本质的证据。”

对照试验很简陋,但从某些角度上,也足够证实物质的最基本状态是粒子还是震动弦。

一个开放实验,一个隔离独立空间,其中的水的特性发生了同样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印证了顾知秋弦论的正确性。

外部粒子无法作用于隔绝独立空间,但是有一定波频的震动弦,却可以通过震动,影响水的特性。

这个现象在之前的地球上并非没有人发现过。

比如一束光,可以穿过玻璃或者其他高密度的透明高分子材料。

但不可以穿过同样高密度的非透明材料。

这个现象其实很常见,但很多人并没有当真。

当光可以透过玻璃,而不可以透过墙壁的时候。

在凝聚态固体物理上,他们解释的原因是玻璃是非晶,它的格波不能和光波产生耦合,因此无法吸收,也就是被透过了。

而墙壁有一部分晶体结构,长光学波部分会和光波耦合引起共振吸收,不同晶体吸收光的频率不一,墙壁又是混合物,所以导致光无法透过。

但当光可以透过透明玻璃,但无法透过黑色的玻璃的时候,原本看上去拗口可信的理由,又变的解释不通了。

对于同样的过程,按理来说应该用同样的道理来解释,如果玻璃和墙壁用光波耦合解释,到了透明玻璃和黑色玻璃的时候,又转向从光的粒子态和波态解释。

给人的第一观感,就有些牵强附会。

所以,要想用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光和介质的关系,那在火星试验之后,现在看来最合适的,就应该是顾知秋提出的弦论——

光是电磁波,当它入射到任何介质或在介质内传输时,实际上是介质中的微观粒子吸收了它的能量,发生电极化与受迫振动,形成电偶极振子,振动的电偶极子又发出次波。

光透过玻璃,其实我们看到的透过的光已经不是原来的光,而是玻璃内部微观粒子在入射光作用下发出的散射次波。

由于各种介质内微观粒子振动的固有频率不同,就呈现出不同的散射特性。

根据Maxwell方程组和电磁场的边值关系,可以得到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透射(就是折射)电场强度矢量两个分量与原入射电场强度矢量的两个分量的比例关系,光矢量就是电矢量。

简而言之,就是当一束光,射到介质的那一瞬间,它的频率就开始受到介质的影响发生改变。

黑色玻璃和透明玻璃虽然分子结构相同,但玻璃原本的弦频率不同。

所以当光穿过这两块玻璃之后,出射的频率便截然不同。

透明玻璃通过干涉之后的弦频仍在人类可见光的频段之内。

而黑色玻璃,却已经干涉出了人类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

也就是说,通过介质射出的光,已经不再是入射的那道光。

如果用这个现象来解释火星水试验的话,思路只需要稍微转变一下。

那就是当瓶子放在火星环境下之后,钫元素的衰变波频,已经改变了瓶子的原本弦频率。

这个瓶子还是原来的分子结构,但瓶子本身的波频,就已经因为火星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变化。

所以瓶子里的水,也不再是实验室环境下的水。

这个现象意味着顾知秋弦论的正确性,但却不仅仅如此。M..

顾知秋坐在独立实验室里,对弦论的一些数据进行补充推演。

因为在这个现象之下,隐藏着一个更可怕的真相。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