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花开,萤火虫子飞舞,郑归音踏进她的院子便见得赵慧儿今时不同往日。

院子里进出的婆子井然有序,能进内院的是赵慧儿亲自挑选从外面买进来的丫头,不是范夫人的人。

到了房内,屏风后刚收拾的四五只贴黄铜缕花格箱子半开着,露出几角富丽绸缎。十几身成衣一一搭在了衣架上和椅背上,流光溢彩。见得赵慧儿迎来,她笑道:“听说你被公主召进宫做清风阁的女官,我特来相贺。”

“果然,郑娘子听说了。”

这消息,不是郑归音谁能知道,她难免看一眼旁边几个郑家婆子。却又疑惑,她并没有把这事说出来,下仆们是绝不知道的。

“我听宫里的消息。”

“原来如此。”她释然,郑家的靠山是张昭仪不是?但哪有半夜来贺的?两女都知道这是场面话。嫣浓应声上前送上了礼盒。赵慧儿客气谢过:“破费了。我知道是你的心。但我一旦进宫哪里敢得上这些好东西?”

郑二娘子送给赵慧儿的礼,从没有薄的。全是厚上加厚。

赵慧儿叫穗儿收下后,她牵着郑归音的手,叹息:

“进京城这些日子。我也进过几回宫。在宫里作事还是小心谨慎为上。便是大潘小潘那样也是一身官服,在宫里谨慎,不到污了也不敢换穿。”

她一身姜黄色家常交襟绢衣裙,是半新不旧,又指指房中屏后簇新发亮的衣料衣裳,笑着,“你知道我喜欢这些。如今年纪大了觉得也不用上身,单是看着愉快收在箱子里也叫人欢喜了。不过今晚你来得匆忙,我不敢让你等就这样子来见你。可不要怪我失礼。”

郑归音听她说起年纪大了,没忍住笑了:“赵娘子久未如此豁达了。”

“以前你见我如此?”

“未曾见过,却在泉州城早就听闻过赵氏种花女的大名。”

赵慧儿种花能送进各府,这可是她着实用心栽培花苗的原因。连公主这一回招她进宫做女官,也是借着这个种花的大名。召她为司花女官。

赵慧儿想起在明州城的往事不禁笑了:“范夫人当初夸过我种花,说我知道三分日照三份水肥还有四分土。”

她一听就明白,这是范夫人夸赵慧儿踏实。但这一年多来赵慧儿心情全变太过浮躁了。郑二娘子与她手牵手,见得她从容神色就知道这一趟,不费唇舌恐怕无法轻易如愿。因为这位慧娘子方才说衣裳首饰时,没有再向以前一样暗示索要泉州番货。

“听说慧娘子见过公主了?”她单刀直入。

“郑娘子是听说了?我身份卑微前两日一再求见可没见着,今日才得赐一面。”她笑着自嘲,请了客人坐下命人奉茶。

郑归音如今也更高看了她一眼。

这时,她在烛光下打量赵慧儿,见她高鼻凤眼,丰美双唇,长裙素淡,但深紫臂帛在灯下亦浮出雀叼牡丹的暗纹,她这身都是极上等的手艺。见客也不算失礼了。

赵慧儿前两日被嘉国公主冷遇拦客根本没许她进见。这事郑归音当然清楚,今日她在灵隐寺里见到公主后又如愿以偿逼得公主不得不退让,明日就能进清风阁为女官。范夫人大喜也罢了。这些衣裳绸缎却是有一半是傅映风叫人送回来让他母亲一起给的。

郑二娘子明白,傅九这一回对赵慧儿行事极是满意。连她今日听闻亦觉得喜从天降。连忙叫人去打听,问问长公主殿下和这赵慧儿到底是如何商量此事的。

++++++++++++

宫城。

清风阁中。

晚风中有舞蝶翩翩飞入,盘绕着香案上白玉鸭子熏香炉。

炉中香片燃了大半,缕缕吐出缠丝静绕。风吹灯不定,宫人持杆钩把薄纱帘幕徐徐拉密。内室九曲枝灯下,长公主持笔的侧影便映在了纱帘间。

雕花几桌上铺开的销金罗纸上是太上皇手书的《秾芳依翠萼诗帖》。长公主正临摹着太上皇的瘦金体。瘦金体笔致失于柔浮,但笔笔如兰草叶尖,可谓自成一格,幽雅间笔力挺逸,不是长公主手中,亦无太上皇的手书的真迹。

真珠撞响,女官的身影悄步而入,大潘娘子手捧着四方漆黄圆角小食盘。里面蜜煎四样。羹汤一盏。先是长公主爱吃的乳糖狮子、荔枝膏、蜜渍青梅、尤其一碟子雕花青桔荷叶蜜煎果子。盛在了红胎绿画官窑瓷盘中,颜色鲜艳让人垂涎。

大潘记得这四样茶食是长公主儿时爱吃的,今日特意命了人去宫外潘国公府,使了弟弟潘玉郎在瓦子里买来,呈入宫中。

“殿下……茶食来了,还请歇息一会儿。”

长公主停笔,沉思着在桌上取得一盏羹汤,大潘连忙呈上杏叶柄银勺子,长公主定神一看手中是一盏百宝莲子荷叶羹。

长公主揪然色变,掷下了银勺把汤盏重重放下,溅起几点浮白莲汁,她不悦道:“玉郎禁闭于家中,已经是陛下天恩!怎么又出府了——?”

大潘连忙跪下,不敢出声。长公主这时又突然想起,分明是她自己吩咐过:“燕国公夫人落在了张昭仪手里,以往种种罪过都可以往她身上一推了事。玉郎不需得太担心,别在府中闷坏,待得事情平息还要出仕。让他换了衣裳出府去西湖边多骑骑马。将来我求了太上皇,再让他入天武官里任事。”

长公主想到这往事,那不过是三天前她才说过的话。当时燕国公夫人被审,关入内侍省内牢,玉郎又甘愿指认了赵韦氏假造八宝印。大事已定。

当时她是何等的得意?闲暇吃茶时,她甚至还与小潘笑语:“傅九不喜欢他,又有甚用?玉郎他是本宫的表弟!”

“是,殿下。别叫奴婢说,玉郎胆子小又只听殿下的话。上回子他在御园里进了殿下的月瑶楼,又说是敢犯驾,必是被人下了药。否则他哪里敢?都是傅九和我姐姐合在一起哄着殿下!不可信他们的——”小潘还一意为玉郎叫冤呢。

如今,看着在内殿水磨地跪下的大潘娘子,再看看几桌上狼籍的茶食羹汤,长公主感伤地长叹一声:“不怪你。是本宫浮躁了。起来吧,给我送盏茶来。”

“……殿下!”大潘跪在地下,苦苦哀求,“不可再吃那五石茶了。玉郎也是因为吃那茶糊涂了闯下大祸。他这几天请了林御医看诊——”

“怎么说。”长公主一惊,连忙伸手亲自扶她起来。大潘却不敢起身,一再哀求着,眼中带泪道:“殿下,就依了慧儿娘子的话,不要再吃五石茶,召她进宫来服侍殿下。慢慢把这病治好了再说其他。”

“罢了!”长公主一转身,突然把桌上的茶食汤盏全都扫在了地下,砸得粉碎。大潘不敢出声,外面的脚步声却突起,一名女官匆匆闯进见得长公主只是发脾气,这才敢松了口气。来的是小潘。

长公主却更是不悦,冷笑着:“怕什么?以为本宫也发作了,也疯了?”

小潘呐呐不敢出声,一改往常的泼辣爽利。只悄悄瞟瞟地下跪着不起的嫡姐,她方才在外面茶房被嫡姐痛骂了一顿,才知道玉郎前阵子在府里不出门,心情不爽每日和丫头们胡混,竟然是不能人道了。林御医说是五石茶吃多了。

“殿下,还请召赵慧儿进宫!”

“不必!她进宫又如何?并不能治本宫的病。”长公主虽然拒绝,却没有再否认自己确实因为五石茶而生病。大潘娘子顿生希望,便知道是因为赵慧儿。这宗女前几天在灵山寺与长公主密谈,恐怕是揭穿了长公主不育症的旧事。

“殿下,还是要把赵慧儿拘进宫里来,在殿下眼皮下才稳妥。”她连忙劝着。长公主虚扶,她终于起了身。长公主何尝不知她说的有理,平息了情绪恼意,长公主立在了圆门五脚高花架前。她凝视欣赏着春兰花开的盆景,终是点点头:“本宫知道。她自己也愿意。你打发人——去和殿中省说一声,本宫这里缺一个侍弄兰花的女官,”

大潘连忙应了。转身出帘到外面,拐出廊走了一段廊道到了茶房里坐下,茶房里有人,是小潘亲自在为长公主熬茶汤。大潘在一边交椅上坐下。命贴身青衣去请了一位老到的内人。小潘在茶炉前守着头也不抬,听得嫡姐一径的沉默不语,茶房里灯光摇曳着,窗外花影重重都映在地面。

过了一会儿脚步声响,一位老内人的身影踏破花影,进来了施礼。清风阁中这些琐事历来是大潘打理,她沉吟着先吩咐着去尚功局问问:“殿下召了一位赵姓宗女进宫来说话,住上一两年的。问问按旧例,应该是个什么章程。”

老内人姓慕容,在清风阁里听差但兼着尚功局的职,果然就有主张,笑道:“约摸着会登个册,得个从九品的内人品级。方便进出宫禁。也是在长公主跟前侍奉的体统。”

“怎么说?”

“近的只看咱们阁里,潘内人您是长公主的母家亲。一进宫就是八品。”说到这里,顿了顿。茶房里,潘玉令起身端了茶汤,小青衣揭了帘子,陪着离开去内殿了,待得小潘的身影在廊外窗纸上消失了。慕容老内人才继续禀告:

“小潘内人是庶出,次一等,从八品。远的有韦太后殿上的卢四夫人,当年也是伴驾说话,寿安殿上例来说不得,进去就是八品,还不是亲眷。又因为是本来郡夫人的封,直接再封了写字女官,在宫里领着从五品的俸。依我看,赵娘子是宗亲但无封,比小潘内人次两等,从九品是有的。”

“既如此,按旧例就从九品。”她起身出茶房,老内人跟在身边听着她还有什么吩咐,果然她站在廊下,想了想回头又道:“就现在。去殿中省打招呼登名就是了。明天就给宫牌子。

“是。”老内人应命转身,踏着夜色月光,出了清风阁往殿中省里去办差。

松槐依旧,绕过了大门内的白照壁,殿中省两廊各屋子都有灯光,尚功局班房里坐着值夜的叶内人,倒是老相识。听了这事翻旧例册子,一看也无话。立时就把赵慧儿的名字登了宫人内册。后面写一个:内殿内人,拟授从九品。

“不瞒你,如今不比当初。”值夜内人坐下,持笔写公文,慕容老内人看这情形,便知道这是有了新章程,听叶内人道:“淑妃娘娘宽和。这种小事又是长公主的阁里。到月末的时候呈册一看。也就罢了。如今张昭仪在位。明天还得郭掌司拿着公文去英雪殿奏报。她亲自看过批下来才算。我今晚写好了,给你送到郭掌司房里——她这时辰没睡呢。”

老内人笑着再三谢过,也说:“按理,这章程也应当。以往瑞珠宫里也是太宽和了。”因为等着小青衣送公文去郭掌司房中,得个回信,叶内人便留了旧友坐下吃茶说话。

屋外对着廊前天井,天井生着几株绿芭蕉大叶又植着一株杏树,粉杏开过了盛时,一半花儿落了一地,草虫子在树下叽叽地鸣着。

老内人们难免又议论了几句裁撤教坊司的事,几千的人全都裁撤,有体面的内人和老档,哭着跪到英雪殿外不肯出宫的不知凡几,陛下太和宫那边竟然全没有动静。值夜叶内人和她交好,端了茶坐下低声附耳:“哪能!?早托了洪老档去求陛下。被骂回来。说是陛下那边连夜议事呢,哪里有功夫理会这些?”

“怎么?”慕容老内人吃到嘴边的茶停下,抬眼诧异,“陛下慈爱。不至于如此。”

“也没实在的消息。”值夜内人年纪四十多了,经过大事为人谨慎,不肯再说,只点了盏里的茶水,在灯下公案桌面划了一条长线,不是慕容老内人别人未必看得明白。这一条长线曲曲折折,竟然就是长江。

两位老内人都是宫中小童,随驾从北方逃过来的,又一起在潘妃殿上做过女史,所以侍奉过太上皇,认得太上皇的军图。当年明受太子在潘妃身边,太上皇回后宫就是来看太子,随身也带着军情,愁着北虏军杀过来了。她们身为女史负责收拾书桌。看多了就认得大江防线就是这一条曲曲折折的线。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