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昊逝去的消息,让整个宗华悲痛万分,各氏族族长纷纷出席华昊的葬礼。华昊最后葬于龙泉山脉北部,后世称为华陵。出殡当天,随行之人痛哭流涕,悲伤不能自己。

但活人还得生活下去,由于华昊逝去,宗华君位空悬。当务之急是选出新一任君。华昊生有三子,长子同,次子云,三子单。长子华同因长时间的跟随华昊,具有处理各项事情的经验,为人公正,视民如子,加之有父亲余荫,先被有华氏选为族长,又以有华氏族长身份,被宗华各族选为新君。

次子云为风姓有华氏分支云中氏,被留于有华氏旧地。

三子单为风姓有华氏分支单中氏,居龙泉山之北,负责看管华昊之墓。

华昊生前被称之华君,因其功德无量,被后世神话,逐称华帝。帝者,德合天地曰帝。

华帝一生教导农业,统一宗华,设立制度,始祭昊天,三伐巴樊,同化相渝,建堰修渠,治水都江,迁有华而建华都,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经天纬地,厥功至伟,后世子孙无不受其余荫,此不朽也!

华帝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崩溃,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发展的时代。带来的超前农业技术直接导致人口的大量增长,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并破坏了财产公有制,催生了私有制的发展。

如果安照风宗那个世界的推算,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再到私有制的出现要过渡几千年。而就因为华昊的出现。宗华少用了十分之九的时间,就达到原始社会开始崩溃,阶级社会开始出现的阶段。

华帝去世后的七八百年里,宗华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人口的增长,得益于治水成功,肥沃富饶的华西平原(以后都叫这个名字了)被开发利用,开垦出一片片农田庄稼,如有华氏一样的城市增多,氏族也开始增多。

在前三百年里,大大小小的氏族遍布华西平原,而氏族增多,予盾也多了起来,为了土地水源。逐渐频繁的爆发战争。

各氏族为保证自己财产,纷纷建起城墙。频繁的战争加快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当战争逐渐日常化,原来的军事首领逐渐由民主选出来的短期,到而来的长期,又借此机会由民主选举变成血统传递职位的世袭。

战争导致私有制的巩固,通过战争劫掠外族的财产和人口,社会出现了富有者与贫困者,进而形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战败的氏族甚至成为其他氏族的奴隶。双方固化并形成阶级社会。

统治者渐渐脱离基本生产劳动,从事军事与管理氏族,下层人民被迫交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为修建城墙,宫殿,水渠提供劳动力。

统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统治能永久传续,通过专门的祭司和神话信仰,从精神上控制民众。

又组成军队来镇压反抗自己的民众,当然也用来或满足个私欲或氏族需要,进攻他族或保护本族。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建造城墙,水渠,计算田亩粮食。或者宗教原因。结绳计事肯定行不通了,出现了图画文字。

为调节社会予盾,确定社会各成员义务,更重要的是保证统治者利益。制定对统治者有利的不成文的条例和规定。

一个氏族就是上层族长或者首领,决定指挥战争,和一部分富有者,对整个氏族进行管理,充当祭司,书吏和战士。中层是有自己一块地的农民或者有技术的工匠。提供粮食和生活必须品。并向氏族上交一部分自己所得相当余税收。也是战争的主要人力来源。所以也有一定权力。

再下就是一些奴隶,所有劳动产品包括生命都是统治者的私有物。

各个氏族其实已经有国家的雏形。

华帝死后的八百年里,这一时段称之为古华之乱。前三百年是较和平的发展阶段,称为乱前,中三百年是土地势力兼并的战争阶段,称为乱中。后二百年是争霸统一的阶段,称为乱后。

整个宗华联盟,其精华之地在于华西平原,虽是最后开发,但后发先制。人口占宗华的五分之三,氏族林立。

原本的一君四伯八牧,本来是被固定于一个氏族的,但一个伯牧辖下的氏族实力逐渐壮大,而伯牧实力没有增长。双方实力差距悬殊。

乱前与乱中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西方右牧绵阳氏与华帝三子之后的单中氏引起的绵单之争。

单中氏一族本来世代为华帝守陵,从有华氏分出时,虽然实力较弱,但继承了有华氏高超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在三百年的时间里实力逐渐超过了绵阳氏。双方矛盾在于,绵阳氏于龙泉之盟便得到西方右牧之位,此后百年都通过各种手段,将西方右牧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单中氏是龙泉之盟后才有的,并迁到了西伯的辖区。虽然是有华氏分支,但在联盟会议时有华氏是同意按照规定,让西伯二牧管辖的。

几百年过去,单中氏逐渐强大,并与绵阳氏有利益上的冲突,绵阳氏也时常以右牧身份打压单中氏。双方矛盾升级。

单中氏越发不满当前地位,觉得西伯之位自己不要,但这右牧绵阳氏是不配的。

但右牧之职,绵阳氏担当多年,已经由当初的选举变成世袭。单中氏就召集西方各族,准备重新改为选举。

这一举动却招致西伯与左牧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也是世袭的。如果又选举,他们深知以现在实力并不能保证自己还是西伯左牧。

矛盾不可避免时,单中氏纠结一部分早就对现状不满的后起之族。投票宣布罢免右牧,最后干脆连西伯与左牧也一起罢免。

重新以单中氏为西伯,安氏,江由氏为左右牧。

在叫西伯德阳氏交出礼西方之白琥时,遭到德阳氏的反对,并杀了使者。成为几百年战乱的导火线。

矛盾于是不可调解。整个西方氏族分成二派,各族以支持单中氏或者德阳氏为由。先是大战于罗。双方实力相当,第一次没有分胜负。

第二次,由于单中氏把西方氏族之外的几个有华氏分支如云中,资中两个大族拉了进来。双方又于罗大战。

德阳氏一方大败,单中氏又攻破绵阳氏之城。将其全部族人或杀或俘,全变成了单中的奴隶。

但在当时这种行为还是非常少见,直到后来战争日益频繁时,才变得正常。

所以觉得单中氏残暴,又因为明明是西方各氏族的内部问题,你却找外面的氏族来拉偏架。

于是一部分氏族又到向德阳氏。

由于无论西方或者其他三方,都是有血缘远近的兄弟氏族,于是战争泛围越来越大,在单中氏与德阳氏交战的同时,其他氏族也因陈年旧怨,或者利益关系。整个宗华乱成一团。

而当时的宗华之君在战争起初没有处理好此事,后来更是偏向同姓的单中氏。君的威信一落千丈。最后名存实亡,己无力以宗华之君来管控各族。但整个宗华联盟还是存在,相当于陷入长内乱。

战争的性质也开始变化,原本是血缘关系的义气之争到后来的利益资源之争。打着支持某一族的口气,实际上是为掠夺财产,扩大土地水源。

战争刚开始是整个宗华每个氏族都对自己周边的氏族开战。历经三百年的持久战争后,脱颖而出的三十多个氏族。

这些氏族最少的下面控制一座城池,几万人。最多的控制三座城池以上,人口多达十几万。

这三十多个氏族或是单个氏族占主导,或是十几个小氏族联后成一个氏族,来保证自己存续。

三十多个氏族又各以血缘关系形成三个政治集团。

第一是风姓有华氏血缘集团。也是实力最强,人口最多的一方。这一方的始祖正是风宗天人氏。其势力泛围在龙泉山脉及华西平原中部。掌管礼天之苍璧,礼地之黄琮,礼西方之白琥和宗华之君名号,西伯之名号。

第二是华姓少工氏血缘集团。势力泛围在平原北部和原本北伯辖区全部,西伯辖区大半。有礼北方之玄璜,有北伯之名号。

第三是风姓宗氏血缘集团,势力泛围最广,有原本的东南二伯的辖区与礼器和二伯之职。但人口最少。

三大集团就宗华主导问题争斗上百年。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