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华阳氏的崛起

厌帝时华阳氏入贡三百车玉石,华阳氏时隔多年后又再次进入宗华文明的视野。

人们纷纷好奇华阳氏这些年的经历,华阳氏使者也早有准备,向人们讲诉这段历史。

在坝方,华阳氏得到了大量牛羊,一路靠放牧为生,一路寻找玉石的产地,由于常年迁移,能携带的东西不多,坝侯退还的礼器不得不一路或埋藏或交易,最后只保留了几件重要的小形礼器,但青铜兵器却是装备齐全。

一路上衣服破了,没有麻布,就渐渐穿上兽皮。时常面对突变的天气,一会儿还是艳阳高照,转眼就下起了冰雹,大概的前进方向还是有的。

最开始在有出产玉石的地方,上面的人开采出来玉石,并和最近的部落采取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然后这个部落又和周边部落交易,要经过无数道接力,传到宗华,而宗华对玉石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宗华又用丝绸换取玉石,同样,这些部落对丝绸的渴求也是无止境的,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一条一段接一段的贸易线,不过这个贸易线很不稳定,而且输送量极小。

而宗华对玉石的需求极大,就迫切须要一条稳定的,输送量大的贸易线,在少帝之前就有过几次寻找甚至直接占领玉石出产的冲动,也确实有过一两次的真正行动,但都以失败靠终。

有一次尚华氏组成一千人的军队出发,但一个月后就回来了,因为携带的粮食吃完了还没找到,大臣们于是意识到玉石产地太远,人多在中间的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人少又无法应对自然的,人为的挑战,于是只能就此放弃。

而华阳氏则是少帝时师保的一个试验,因为华阳氏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宗华,里面有君主,家臣,平民,武士,工匠还有成套的礼法制度,文字系统等等,宗华有的,华阳氏全有,于是以流放的形式,让华阳氏去占领玉石这项重要资源,稳定贸易线路,看看能不能成功。

华阳氏成功了,合伯在坝方学习了大规模牛羊的放牧技术,解决了后勤粮食的问题,一路上碰到友好的部族就互相交易,并询问道路,更多的是不友好的部族,一方面对华阳氏闯入自己领地感到气愤,一方面又想劫掠华阳氏。

刚开始是一个一个部族都被打败,拿着石制武器,张牙舞爪的冲向还保留了青铜武器的组织严密的华阳氏军阵,每个部族皆败,最后又是几个部族联合起来被华阳公在一个山谷中伏杀,华阳公将全部部落酋长长老杀光,敢于反抗的也杀光,其余的全部被俘虏变成奴隶。

华阳氏人口构成也发生巨大变化,华阳氏族人与奴隶成一比一的比例。华阳氏人口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最后来到了宗华神话中的万神之山――昆仑山脉以北。

此时这片区域还是一大片肥沃但未开发适合耕种的土地,昆仑山脉上面积雪溶化成娟娟细流,汇聚成多条大河,至南向北流,气候温润,物种极多,自然而然吸引了大量还处在狩猎采集阶段的部落,这些部落虽然已经开始定居,并有一定农业基础,但农业技术极为落后,还不足以淘汰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

当华阳氏抵达昆仑山时,觉得应该给这片无名之地取个名字,印合华阳氏寻找玉石的使命,将这大片区域起名为‘希玉’――意为希望找到玉石。

华阳氏经过一场大战征服了采玉之地的部落。此时华阳氏至故乡出发已经五十多年了,已经是第三代华阳公品了,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华阳氏已经找到采玉之地,就此停下,因为要建设新家园,也要保证安全,华阳氏四面出击,征服邻近部落,俘虏奴隶来建设新驻地。

之前这片区域的部落还没有成熟的建城技术,华阳氏的工匠技术还被细心保留下,于是建立了城,因为出玉,华阳公品定名为玉邑(和田)。

此时华阳氏的人员构造已经和刚出来的时候大一样,原华阳氏族人与被征服的奴隶之比已达一比四,原有的生产制度已不适应华阳氏在新环境的发展。

华阳公品将华阳氏分家,以技能分类,如最大的粮食生产类,因为当前华阳氏恢复了农业种植,又保留了畜牧养殖,故称之为稻羊氏,人数最多,又分为农氏与牧氏,其下又分多家。

稻羊氏主家继承卿位,农氏与牧氏继承大夫位,而这些原有的华阳氏善耕善牧的平民族人全部以家庭为单位升为士族,并将农业与放牧的工作全交给了奴隶,士族只负责日常管理。

另外工匠方面,首领称治建氏,也继承卿位,下分:

玉琢氏,总负责开采玉石,雕刻玉石,制作玉器。

物器氏,总负责器物的打造,又分只负责农具,生活器物的称具造氏,专门负责打造兵器的称兵造氏,而衣物,皮革,丝绸,布匹则是织造氏。

司建氏,负责修建城池,道路,水渠灌溉系统。

还有负责保卫,向外征服,进行军事行动的称武臣氏,继承卿位。以统领人数划分,如:

帅旗氏,可统领一千到五百人,是高级指挥人员,听从主将武臣氏的指挥,有旗帜与金鼓等信物。为上大夫

百夫氏,可统领一百至五百人,中级指挥人员。为下大夫

持戈氏,可统领百人以下,最低级的指挥人员,并亲自率领部下冲锋,为士族。最下层则是平民与奴隶。

华阳氏的嫡系,华阳公的亲族,则分:

近阳氏,左阳氏,右阳氏,负责帮助华阳公协调各级士族,分配物资,处理文书,统称三阳氏。

如此划分是将技能,官职,爵位三者一齐绑定。稻羊氏负责农业方面,冶建氏负责物品打造,房屋建造,武臣氏负责军事。三者是各自主管方面的总负责人,都只有一家,爵位是卿,又称一阶。

而农氏,物器氏,帅旗氏等大夫则各氏多家,如农氏就是五家,都称农氏,物器氏有三家并都是大夫。称二品。

到了具造氏,持戈氏这一级就更多了,如具造氏有二三十家地位相同,名称相同的士族了。统称百士。

如要区内部区分,介绍自己的氏称就知是那一级了。不用介绍姓,因为华阳氏为风姓,自然无论农氏,武臣氏都姓风,为了内部区别,皆习惯称氏。

如此一来原本的华阳氏人全升为统治阶级了。这一套制度叫氏名制度,以氏名区分职业地位。

氏名制度的建立初期使华阳氏实现了内部政治稳定,外部武力扩张,势力触及更广,实力更强,从量,广,质三方面皆有升级。

击败大量部落,占领土地使城池多建,掠夺大量奴隶使人口增加,物质更加丰富――这是量与广。

在占领土地上开拓耕地,系统组织放牧,传播宗华文字系统,巩固成果,创新制度以适应新环境――这是质。

华阳氏俨然一个独立的国家了,城池二十多座,统治人口近五十多万,已经接近流放之前的人口,但是土地却是之前的十倍不止,更重要的是氏名制度下,土地不再分封,而是整个集体所有,武臣氏开拓一地,稻羊氏就耕种放牧,治建氏建设城池道路,由三阳氏分配,协调,指挥。

这让华阳氏所有族人更兴奋不已,与狭窄的遂地相比,这里的天地是何等的宽阔,而部落蛮人又是何等落后,与高度文明,青铜冶练技术高度发达的宗华人相比是何等不堪一击。

那种深植内心直达灵魂的对土地的渴望驱使华阳人疯狂向四周拓展,挥舞长予,双目通红的怒吼着:向北!向南!冲冲冲!我要占领这片土地,我要开拓荒地,引入活水,种上一片片金黄的稻子麦子,我要建立谷仓来堆放,修建道路来运输,建立城池来防止别人抢夺。

虽然比宗华贫穷落后,但华阳人相信自己继承于祖先的勤劳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将这如同白玉,人类雕琢痕迹极淡的美丽土地开发成另一个宗华。

靠着对土地的渴望,对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合成一股强大的冲动,让华阳人如同虎入鸡舍,狼入羊群,二百多年间征服了无数部落,面积在冊帝时就与整个天府盆地齐平(26万平方千米)。

但华阳氏没有忘记宗华与故乡,正因为环境与宗华不同,所以要建设成相同,正因为四周蛮人太弱太落后,更让华阳人对自己身属宗华文明而感到骄傲,在异域反而对自身文明有更强烈的归属感。

于是在对四周征服时,也没忘了自己使命――找到产玉之地,打通玉石商道。

第三阶段,华阳氏一路往宗华前进,要求沿途部落臣服于华阳氏,听从华阳氏号令,不从者全抓去作奴隶,一路至坝方,共有二十三氏从属于华阳氏,人数少则五百,多则三千,纳入华阳氏武臣辖下,称引卫氏――意为负责引导卫护这条玉石道路。

终于,在厌帝时华阳氏联系到了坝方,华阳氏准备了三百多车玉石为贡物――正好寓意离开宗华,三百多年未朝贡天子。使者从玉邑出发,历经一年五个月,途经三千余公里,重新进入畿内,正好华都被焚,新城未取名,于是丰帝就以三百多车玉石为由,取名玉京。

之后宗华内部的政治局势也稳定下来,这条商路一头是宗华的丝绸,茶叶(华昊最先饮茶,并发展成生活习惯。),青铜器,另一头是华阳的玉石,皮革,宝石。

从丰帝至恒帝期间,华阳氏的冲劲已经慢慢停了下来,开始慢慢巩固消化这片二倍于宗华的土地,人口破百万的氏族。

恰好,之后畿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编书运动,就把华阳氏这段神奇经历收录进《宗华记》的《华阳志》这一篇中。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