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少华氏,甘方,攀方

翻完《华阳志》,对华阳氏的经历有了大致了解与推断。恒帝对少帝时期的其他几个政策有了很大兴趣,流放的华阳氏能在宗华之外建立根基,壮大自己,已成宗华的最大分支。那么少华氏与甘,攀二方又如何呢?

如今信息交流不便,各氏皆有封地,只有要事才派使者,要了解这三个诸侯的历史,还是看书达到基本了解,《宗华记》中也有这三个诸侯的记录。

少华氏与华阳氏一南一北同样流放,但结果不一样。

首先是流方地与使命不同,华阳氏在北,路途极远,使命是占领玉石资源,保护商路。少华氏的流方地很近,几个月就到了目的地,使命是镇压蛮族,防止其入侵。

少华氏携带了大量物品进入黔地高原,也击败了蛮族,开拓领土,也就止于此了,制度上没有创新,在眉乐是如何,到了默地也是如何,到如今五百年了,可能就扩大了封地,至少是眉乐二地相加的二倍,人口也恢复到了兴盛时期,越有三十万。

但和华阳相比,实在太逊色了。

为什么二者有如此大的差距?

恒帝觉得有二方面,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事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加深作用。

在自然环境方面,华阳氏到达的地方,天空海阔,草长莺飞,背靠昆仑山脉,又有河流经过,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就能开拓出田地,不适合种稻就种麦,都不适合就放牧。

二者因为地势开阔,有利于华阳氏发挥军阵等军事优势,一但击败对方,就俘虏为奴隶。

三者华阳氏有成熟的建城技术,这些拿木棍石头的部落很难攻下。

再看少华氏,黔地是高原,道路崎岖,山高林大,一千人进去基本没啥响动,青铜器较脆,用来砍伐巨木太费事了,天府平原是花了几千年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才开拓成当下农田密布的,而且适合农业种植的地方也就少数河谷地带,再进一步限制了少华氏的农业发展。

华阳氏有玉石这种重要资源,即便走一趟要一年多,但依然供不应求,而少华氏只有木料,药材,道路的崎岖使运送成本加大,到畿内只亏不赚。

再则因为地势,难以将自己的军事优势用上,对蛮族的清剿费时费力,攀方是因为有条平这个军事人才,对军制进行了改制,而少华氏没有出现这种人才。又因为信息传播极慢,少华氏百年后才知道了攀方对付蛮人的办法,但也没法短时间内就用上。

正因为条平时攀方军制落后,才好由条平刻意塑造,而少华氏军制先进,与礼法,封建制度牵扯太深,所以难以改制,或者改制缓慢。这又花去大把时间。

再有人事上,华阳氏一路远离宗华,置身于蛮人海洋中,虽然打不过华阳氏,但也使华阳氏神经高度紧绷,压力来自外部。

又因为远离宗华,丢掉大量代表宗华文明的器物,等到达昆仑山下时,从宗华出发的人已经换了一批了,虽然还自认同为宗华,但对宗华那一套制度已不再那么坚持。

在外部压力大,从宗华带来的制度已经松动,而现实又要求创造新制度时,华阳人很轻松的就接受了天才政治家――华阳公品,创造的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技能分配各氏地位的氏名制度。

而少华氏则是半年内就携带大量宗华器物文书到了黔地,正因华阳氏的路途甚至终点在哪都不知道,所以才会丢弃大量器物。而少华氏知道自己要去哪,并且知道大概半年会到,那么还丢弃这器物干嘛呢?

为什么经常提及代表宗华文明器物的重要性呢?

因为这些带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器物会时刻引发拥有者对器物所属文明产生好奇,如果拥有者又正是所属文明中生活的人就会增加对这个文明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有了认同与归属感后,这些本文明创造的器物会加深本文明的人对创造这些器物的背后社会运行制度的认同。

(当然前提是基本社会制度和历史阶段相同,如春秋时鲁国人拿着燕国的器物,如不同,现代人虽喜欢春秋时燕国青铜器,对本文明也有认同,但不会对当时燕国的社会制度产生认同。)

少华氏是原来在宗华文明腹地,带着这些器物一代人就到了黔地,而附近又全是蛮人,少华氏不将原有制度照搬到新地方才是真正的怪事。

而华阳氏丢掉器物后,虽然还是对宗华文明有认同感,但已经是个大而广泛的影响,是靠自身与周边蛮人的军事差异来产生优越感进而产生归属感,对细致具体的制度也就印象模糊,觉不是太重要了。

还有一点是距离的远近,让华阳氏可以不用顾忌其他宗华势力的干涉进行政治试验,而少华氏即便有个政治天才,也会受到天子与族人的干涉。

太多因素导致了双方的成就,就算互换,少华氏去找玉,有可能在半路就被劫掠,族人被抓去做奴隶,华阳氏去黔地,可能也是同样结果。对已经发生的成形的事做各种假设意义不太。

以上是以全族被流放至异地,然后产生了不同的后果与影响。

那么少帝为干涉影响甘方而派去的三支氏族又如何了?还有自愿请少帝派氏族入攀方的应,条二氏。

这第一条,使命的不同,也导致二边历史进程不同。

入甘方的师保氏,希氏,藏氏,师保氏为甘方三卿之一,希氏,藏氏为大夫,各有封地,但他们的使命是牵制甘方,三氏入甘后,带去大量农业,冶练技术,又建立礼法制度,刚开始还有甘侯与三氏不合,但被三氏合力推翻,初期甘方较为分裂,至中后期制度已然稳定,甘方从此心向宗华,此后少有反叛。而三氏完成使命后也就满足,从此在甘方繁衍生息,甘方上升一段时间也停滞了。

而攀方又不同,由于是攀侯主动邀请的,前三代攀侯都极力配合支持,所以应召的礼治制度建设,条平军制建设极为顺畅。

对外,条平入山多次扫荡蛮族,摧毁其营地,条平之后也定期打击蛮人,多有俘获。

对内,应召多管齐下,组织开垦耕地,普及青铜农具与耕牛,扩大畜牲养殖,攀方矿产丰富,又抓蛮人开矿,炼制青铜,与宗华大量交易,特别是华阳氏至宗华商路联接后,对青铜需求加大,现在攀方青铜产量已是宗华各诸侯之首。

进而要求更多奴隶开采更多矿石,于是条氏继续深入南下,或与蛮人交易,或与俘获奴隶。如此五百年下来攀方较少帝已有大不同了。

恒帝十五岁登基,如今已是恒帝三年,虽未到惯例天子二十亲政的时期,但恒帝等不及了,他要提前亲政。他要开始一个大胆而需要时间,需要准备的计划。

他已经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也料定会有艰难险阻,所以要尽快掌权,越早越好,因为他不确定自己一生能不能完全。

亲政将是第一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