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首次试飞圆满成功。

于三日后,第一批火星土壤到达“天宫”载人空间站。

与此同时,早早就在空间站上等候的宇航员,对首批火星土壤进行研究。

但研究很有限。

毕竟专业不对口。

因此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将火星土壤放入元素分析仪以及钫元素提取装置中。

这样简单的探索很难从这些火星土壤中发现更多东西。

但也只能如此。

因为火星土壤的隐患太多,没有人能估量这些火星土壤是否会对地球造成进一步的恶劣影响。

因此火星土壤是不被允许送回地球的,只能在空间站上展开科学研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火星土壤的钫元素含量,比火星探测器发回的地质监测报告还要更多。

因此随着一批又一批的火星土壤被送到空间站,提取之后的大量钫元素被成功运回地球。

让人更加意外的,倒不是火星土壤的成分。

而是钫元素有着十分短暂的半衰期。

从空间站运送回地球,尽管已经提前做了很多应对的措施。

但到了地面之后,钫元素只能留存下来万分之三。

当然,这也不意外,因为毕竟这样的情况符合人们对钫元素的认识。

真正意外的是,从火星运往天宫空间站的时候,这些钫元素居然没有遗失太多。

似乎在火星土壤之中,已经形成了循环,使得钫元素的含量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范围。

这一点其实是存在着诸多疑问的,但很可惜,重氢危机要比这些疑问更加关紧。

所以在钫元素从空间站运送回来之后,虽然存量十分可怜,但中科院的所有科研人员,仍旧加班加点的进入了解决重氢危机的事业中去。

按照之前的推演,想要解决重氢危机,需要在钫元素衰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其融入水中。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水系统中的钫元素能够自主的完成自我衰变和自我生成之后,重氢危机也就自然解除了。

不过随着初步的实验,一切似乎比预想中的要顺利。

顺利的甚至一度给人错觉。

最早的实验是在中科院的一个人造池塘中进行的。

0.026毫克的钫元素被投放进池塘之后,科研人员将池塘进行加热。.BIQUGE.biz

然后等待其再次结冰。

在极低的温度之下,表面很快就出现了薄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池塘表面,捏了一把冷汗。

一秒、两秒……

冰层从1毫米慢慢累积到5毫米、1厘米。

半个小时的结冰过程,科研人员就盯着他看了半个小时。

直到冰层达到了3厘米,但仍旧没有下沉迹象的时候,所有人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成功了吗?”有人轻声问道。

极寒的冷风吹拂着中科院,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和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同火山爆发的前奏。

有人伸手从池塘边捡起一块沾满白霜和冰凌渣子的石头,一下砸到了池塘里。

冰面碎出了一个大窟窿,无数碎冰漂浮在池塘表面。

这时候,中科院的安静彻底被打破。

无数科研人员纷纷欢呼了起来。

不少年轻的科学家,激动的趴到了池塘边上,双手捧着池塘里的水往嘴里灌。

这是地球上第一口普通水。

侯国强站在办公室窗口,看着池塘旁边互相庆贺的科研人员,也长长的松了口气。

不过,虽然重氢危机有了正确的解决途径,但事情还远没有到此为止。

地球的水系统之庞大,难以形容。

一个池塘,甚至都不配做计量单位。

地球水资源大约为13亿8600立方千米,而西湖大约为1400万立方米。

而一立方千米等于一亿立方米。

如果用西湖来量度,那还得翻个八九倍才能充当一个立方千米。

所以……别说一个小池塘,让西湖来做计量单位,也差点意思。

这也意味着,虽然池塘的试验成功了,但当所有人面对整个地球的水系统的时候,就仿佛是面对另外一个课题了。

不过路再难走,总要走的,趁热打铁,在确定池塘的水源已经恢复之后,一批科研人员进行材料的创新,想办法留住更多的钫元素。

一部分科研人员则是守在池塘旁边继续观察。

他们还得看看,如果雪落在池塘之后,会不会慢慢又把普通水污染成重氢水。

这个观察比较简单,按照之前重氢水的情况来看,只要池塘里沾上一滴重氢水,那整个池塘就会被很快污染。

可让人奇怪的是,每小时水质监测报告显示,水质没有收到丝毫变化。

似乎重氢水的强感染性,消失了……

接着,另一个对比实验提上了议程。

用一滴普通水,放在重氢水里,看重氢水是否会被净化成普通水。

这个实验是临时提出来的。

没有人知道答案,也没有人知道如果预想的情况出现的话,会给科学界带来怎么样的大地震。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
关闭
手机客户端
APP下载